您的位置:首頁 > 快訊 >

網絡祭祀也得“清明”


(資料圖)

原標題:網絡祭祀也得“清明”

清明祭掃作為一種莊嚴肅穆的祭祀文化,核心價值是對先人的追思和緬懷。近年來,隨著互聯網日益發展,人民生活節奏日漸加快,網絡“云祭祀”已成為清明節追憶逝者的一種新風尚。利用互聯網表達深切哀思,本是推動綠色低碳的文明祭掃新形式,而今五花八門的網絡祭掃服務卻讓文化傳統跑偏變味,嚴重違背了初衷。

設計價格高昂的網絡貢品套餐、設置“香火排行榜”……網絡祭祀亂象為何頻出?歸根結底還是在于網絡平臺的監管機制不夠完善。

去年4月,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部署開展清明期間網絡祭掃規范管理工作,明確強調“網站平臺不得發布傳播歪曲歷史、詆毀英烈等違法違規信息”“不得隨意創建網上烈士紀念館、無證明文件隨意‘封’烈士”等。該規定一經出臺,網絡祭祀亂象確實有所好轉,但還有部分網絡平臺卻依然無視法紀法規。

網絡不是法外之地。從實踐探索看,要確保網絡祭祀平臺規范有序運行,需要監管部門、網絡平臺和網民形成共治合力,還網絡祭祀以“清明”氣象。

相關部門要嚴格規范網絡祭祀行為,加強審查監督網絡祭祀平臺、紀念館等,做到設立有審核、運行有檢查、違規有懲戒,避免再出現網絡祭祀亂象。同時,相關網絡祭祀平臺要端正態度,嚴格把關,切莫觸碰紅線,否則一旦遭到投訴,難逃法律制裁。網民也應自覺抵制不良風氣,對祭祀活動始終懷揣著一顆敬畏之心。

網絡祭祀雖然是虛擬行為,其所表達的情感卻是真實不虛的,不容玷污。因此,要加強網絡祭祀平臺的監管力度,樹立文明祭掃的清明新風,只有綜合施策,才能讓“互聯網+祭祀”成為名副其實的祭祀新風尚。(苗雨蒙)

標簽: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