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快訊 >

當前速看:期待“雙貫通”助力更多人才的職業發展


(資料圖)

原標題:期待“雙貫通”助力更多人才的職業發展

王維硯

據3月29日《工人日報》報道,重慶率先在工程技術領域對暢通專業技術人才與高技能人才職業發展通道進行試點,高技能人才可參評工程系列專業技術職稱,專業技術人才也可申請參加職業技能評價。重慶此番搭建“技術技能人才成長立交橋”,實現了工程師、技師的雙向互評,暢通了“專業技術職稱+高技能人才”職業發展雙向通道。

一個行業領域內的職稱或技能評價,對于人才成長而言,是一種認可與激勵,但有時也會形成對人才成長及融合發展的掣肘。比如,此前,工人就是工人,不論技能水平有多高,也與“教授”八竿子打不著,這對人才成長及激發更多勞動者提素提技造成了一定影響。

正因此,諸如“支持工人評教授、鼓勵教授評技師”等破除人才發展障礙的聲音越來越多。2018年和2021年,國家先后出臺《關于在工程技術領域實現高技能人才與工程技術人才職業發展貫通的意見(試行)》和《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技能人才與專業技術人才職業發展貫通的實施意見》,破除束縛人才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拓寬人才成長通道。重慶的上述做法,正是落實國家技術技能人才“雙貫通”頂層設計的具體實踐。

近年來,各地評出“工人教授”的新聞屢次沖上熱搜,不斷刷新著人們對于“新藍領”“新工匠”的認知。梳理各地的人才評價標準,不難發現,注重向高技能領軍人才傾斜,通過建立申報綠色通道實現更加靈活的貫通是共同做法。

時下,制造業轉型升級亟須人才隊伍的支持。同時擁有技能等級和技術職稱的“雙師型”工匠,正是生產一線迫切需要的“升級版”人才。

隨著數智技術等新興技術的發展與應用,生產一線的運行和組織方式發生了深刻變革,管理人才、技術人才和技能人才之間的鴻溝不斷彌合,技術、技能人才之間的界限不再涇渭分明。比如,對于工業機器人系統操作員、智能制造工程技術人員等從智能制造生產線上“長”出來的新職業、新工種,已經很難區分應該是技能類崗位還是技術類崗位,這意味著,具有復合知識結構、多元能力特征、卓越綜合素質的高級人才將越來越受到青睞。

無論是基于現實還是未來,各地都應努力暢通職業發展“雙通道”,讓更多“升級版”的技術技能人才脫穎而出,為企業轉型升級注入澎湃人才動能。當然,在人才評價過程中,對一些新問題也要給予關注。首先,技能評價標準需要與“智”俱進,對人才進行技能等級認定時,評價標準需要不斷適應新技術環境、新工作場景的需求。其次,民營企業技術技能人才的成長通道需進一步暢通。此外,高技能人才獲評職稱后,在人才使用、工資待遇上也需與時俱進,讓高技能人才有名也有利,在生產一線發揮更大的作用、擁有更廣闊的創新空間。

暢通職業發展的“雙通道”,是激活技能人才成長一池春水的重要舉措,各地應根據本地實際情況加快暢通人才成長渠道,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積蓄更多人才力量。

標簽: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