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快訊 >

互換式旅游興起,保障安全不能全憑“信任”_天天觀點


(資料圖)

原標題:互換式旅游興起,保障安全不能全憑“信任”

據媒體報道,在剛剛過去的“五一”假期,不少人面對暴漲數倍的酒店費用望而興嘆。這種情況下,一種“零成本”住宿的旅游形式在網絡上悄然傳播開來——交換式旅游,即兩個陌生人互相前往對方所在城市旅游,免費入住對方家里,省去住宿費用。

這種旅游形式并不是新生事物,其發端于在國外,一般包含兩種方法:一是約定日期同時交換,另一種是錯開時間交換。交換式旅游實質是一種互助模式,其好處是顯而易見的:首先,雙方都免去了一筆住宿費用;其次,彼此還能給出旅游規劃,推薦當地特色、避免踩坑;一些年輕人還借此廣交朋友,結識同好。現實中,有一部分網友已經開始了實踐,有兩地大學生互換宿舍的,還有家庭因交換住宿而結緣。

不過,此類模式雖已發展多年,卻始終限于小眾范圍,對不少人來說這種交換還是過于大膽。相關投票結果顯示,約有62%的人認為交換式旅游“不靠譜”,僅30%的人認為“可以試試”。畢竟,任由陌生人進入私密的家庭空間,安全是首要的考量因素。交換對象大多是從網上“海選”,僅憑短暫交流和有限的信息,能否篩選出靠譜的交換者更像是“開盲盒”。互換規則大多也是雙方自行約定,能否履行全靠自覺。如何確認對方身份?如何防止財物盜竊、損毀?交換雙方如何確保自身的人身安全?這些問題都暴露了交換式旅游存在的安全風險。

同時,一些住宿中的細節也讓這種由“信任”建立起的關系變得無比脆弱。比如一方住宅高檔、精心布置,一方卻以“照騙”示人,實則住宿環境堪憂,難免讓人不平;或是雙方對住宿后是否自覺打掃以及清潔程度的標準不同,很可能引發不悅甚至是糾紛。

此外,在交換式旅行走紅后,有人將自家空置房間明碼標價掛在網上出租,稱床單、被套“一客一換”,這顯然已經偏離了交換式旅游互助的本質,而發展成了“民宿”。但和民宿相比,這種交易脫離了監管平臺,經營者不但缺乏相關執照,衛生條件、定價高低也都是自行衡量,一旦遇到違約退款、物品損毀等,雙方很容易陷入扯皮。

基于種種問題,交換式旅游在一段時間內不太可能成為旅游市場的主流模式。不過,其成本低廉、個性時尚、結交朋友的特點仍吸引了一部分年輕人和背包客,作為個性化的出游選擇應當尊重。交換者自身應當提高警惕,監管也要同步跟進。

為了維護好自身權益,有律師建議雙方入住前簽訂協議,了解對方基本情況、是否有違法犯罪經歷、房產信息等,并明確雙方權利義務,對涉及隱私的部分進行約定。白紙黑字的協議具有法律效力,顯然比基于“信任”的約定能給雙方更多約束和保障,對于交換式旅游的參與者來說,盡可能通過確定的協議將互換本身的不確定性降低,是開啟一段旅行的基礎。

對相關部門而言,是否針對某一市場建立系統規范要視市場規模而定,互換旅游的市場相對小眾,當前或沒有達到建立行業標準的門檻,但這不意味著就可以放松監管。比如一些換房旅游平臺,收集用戶信息且極易泄露,發生問題就當起“甩手掌柜”,它們大多沒有備案、登記及批準,缺乏合法性,對此應當及時介入調查;對于打著互換名義變相經營“民宿”的行為,也要進行查處、規范。如此,才能盡可能減少互換式旅游的市場亂象,讓體驗者乘興而來,盡興而歸。(尋彧)

標簽: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