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快報:企業與農戶合作:模式選對事半功倍
【資料圖】
原標題:企業與農戶合作:模式選對事半功倍
筆者近日在閩北某茶村調研,發現村內大小茶企共有8家,與農戶的合作模式分為三種。由于模式不同,導致不同茶企的目標定位、經營狀態和發展潛力區別較大,在此作一個系統比較,以期為相關企業提供一些借鑒。
模式一:“公司+農戶”。茶企沒有自己的茶園基地,只負責生產和銷售,并根據每年實際生產需求向農戶收購茶青。采用這種模式的茶企共有4家,幾乎都是外來企業,在本村無親無故,而且企業規模相對較小,企業老板主要時間精力都在外地對接銷售市場。
模式二:“公司+基地+農戶”。茶企通過流轉或者購買,擁有自己的茶園基地。采用此種模式的茶企共有3家,都是本村人。他們雇傭工人進行茶山管理和茶青采摘,甚至自己也參加勞動,并且負責茶葉生產和銷售。由于工人難找,而且成本較高,以至于他們的很多時間和精力都花在茶山管理上,擠壓了茶葉生產和銷售空間,每年只能生產幾百斤干茶,銷路大多以老客戶為主。此外,他們的茶山基地都限制在50畝以內,若想再增加畝數,便有心無力。
模式三:“公司+合作社+農戶”。村里只有1家茶企從2017年開始選擇此種模式。這家茶企通過組織合作社,發展茶農社員,要求他們按照規范管理茶園和采摘茶青,茶企以高于市場價30%的價格收購茶青。到目前為止,這家合作社從最初的5戶茶農會員一路發展到如今的74戶會員,企業規模也越做越大,2022年生產了3萬公斤干茶。不僅如此,這家茶企還注冊了10多個商標,贏得眾多茶企大賽獎項,品牌也獲得了一定市場認可。
比較而言,三種模式下的茶企在企業規模、產品品質、資金壓力、品牌打造、經濟效益等五個方面差異很大。第一種模式由于沒有自有基地,如同樹木沒有根須,導致茶青品質良莠不齊,很難通過產品品質贏得市場認可,品牌打造也如同空中樓閣。此外,由于和農戶都是“一錘子買賣”,每年茶青收購時都要現場結清費用,導致資金壓力較大,企業難以做大做強。
第二種模式下,企業主既要管種植,又要管生產,還要管銷售,橫跨一、二、三產業,非常吃力,以至于規模很難做大,并且難以騰出時間來打造品牌和推銷產品。雖然自有基地能夠保證產品品質,但由于都要自己雇傭勞動力,出工不出力現象時有發生,以至于茶山管理成本偏高,因此并不能實現經濟效益最大化。
選擇第三種模式的企業目前發展最好。這家企業通過合作社模式,約束茶農按照標準管理茶山和采摘茶青,一方面使得茶農獲得了更高收益,另一方面也使得茶企收購的茶青品質得到保證,雙方互利共贏。農戶自己采茶,不存在監督成本過高問題。茶企則不用被瑣碎的茶園管理所困擾,能夠集中精力做大做強企業品牌,做好市場營銷,因此品牌效益逐漸凸顯。由于合作社成員較為固定,茶企可以等到茶葉銷售之后再支付茶青費用,資金壓力得以解決,實現輕裝上路。
方法對了,事半功倍。茶企在選擇發展模式時,需要根據自身定位選擇合理模式。茶企和茶農需要在各自擅長的領域進行合理分工。如此一來,茶農獲得了種植環節的前端利潤,而茶企則獲得銷售環節的后端利潤,實現雙贏。(山林)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