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位戰”不是“小鬧劇”而是“大隱患”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原標題:“番位戰”不是“小鬧劇”而是“大隱患”
5月11日,有網友發現《南來北往》中女主角金晨由開機的二番變成殺青后的三番,引發粉絲質疑。11日,金晨在微博發文對“番位一事”做出了回應,關于“金晨不想任何聲音模糊和影響作品本身”的話題很快就沖上微博熱搜。
“唯番位論”的現象看似只是一出部分粉絲引發的短暫鬧劇,并未給社會帶來重大不良影響,但長此以往,“唯番位論”這一毒瘤將會爆發,并給整個影視行業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早在2021年12月,國家廣播電視總局演職人員在電視劇的署名方式、順序、位置等由聘用合同約定,制片人應在與演職人員簽署聘用合同時就署名問題進行溝通和約定,規避爭排位等署名糾紛的發生。即便如此,“番位大戰”卻依然在頻繁上演。
“唯番位論”能在當今行業大行其道與行業內扭曲的價值觀有很大關系。影視劇作為影視行業中的商品,其制作的目的是盈利。因此,為了吸引更多廣告商和媒體平臺對影視劇進行投資,劇作方就不惜花費高價邀請部分知名演員來拍戲。但同時,聘用知名演員所帶來的問題就是演員表名單的順序如何排列。不論是按資質、知名度還是戲份來排,演員名稱總會出現先后之分,劇方的名稱排列無法令所有演員的粉絲滿意。也正是因為如此,影視行業才上演了一出又一出的“番位大戰”。
此外,“唯番位論”帶來的隱患正日益凸顯。一方面,出于對影視劇的宣傳形象考慮,更多劇方在選角時首先考慮的并不是演員的演技,與角色的適配度,而是演員們的番位該如何安排。所謂“一線”演員限定幾位?“二線”演員又需要幾位?從選角工作開始,“唯番位論”就已經嚴重影響到正常的影視創作。其實,戲曲演員在報幕或登場亮相時名字的排列順序在我國戲曲行業中有很大講究,大多情況下是按照演員戲齡或戲份多少來排列。如此一來,臺下的觀眾能夠清晰地分辨出哪位演員是主角,哪位是配角。演員若想讓自己的姓名排列在前,就需要日積月累地磨煉演技,以此接近主角的番位。但是在當今被“流量”裹挾的影視行業,本可以促進演員們良性競爭的番位卻早已變了味。
另一方面,“唯番位論”大行其道,每當有新的影視作品與觀眾見面時,觀眾關注更多的并不是作品本身的藝術價值和傳達的內涵意義,而是“他為何能排在他前面?”此類毫無價值的問題。若有一天,影視劇行業發展至此,我們又怎能期待在這樣一片毫無營養的文化創作土壤上能開出奪目的“藝術之花”呢?
由此可見,“唯番位論”看似是無關痛癢的“小鬧劇”,但其背后卻藏著“大隱患”。若想排除這些隱患,就需要多方合作。對于劇作方,應秉持影視劇創作的初心,在籌劃、選角時明確番位的確定標準,選取最貼合角色的好演員,而不是只關注演員的“流量”大小。對于粉絲和觀眾來說,應更關注影視劇作品本身,認清番位排名與作品價值并無太大關系的事實,面對“番位大戰”要保持清醒,不隨著人群被裹挾其中。長此以往,影視劇行業將迎來重演技、重質量、輕番位的良好發展趨勢,行業也將有持續健康發展的未來。(楊雨曼)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