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年輕人想逃離大城市,又不愿回到小縣城?
(資料圖片)
原標題:為何年輕人想逃離大城市,又不愿回到小縣城?
近日,微博熱搜上出現的話題#小縣城下班后有多美好#引發網友們熱議,有不少網友表示“我的小縣城很好,什么都好,生活氣息撲面而來”,也有網友表示“在縣城向往城市,在城市向往縣城”。其中認為“想回,但是回到小縣城,就意味著全家扎根縣城,沒有出路”的討論似乎更能引發大家的共鳴。
這是許多年輕人的現狀,一邊喊著想回家,一邊又不愿意平淡地在縣城度過一生。為什么許多年輕人想逃離快節奏的城市,但是又不愿意回到安穩的小縣城呢?筆者認為大部分年輕人是為了心中的“詩和遠方”。
首先,回到小縣城意味著可能要面對父母“按部就班”的安排。一個生活節奏越慢的地方,人生節奏反而會越快。從大城市退回到小縣城,我們要面對父母的催婚、按照父母的安排去上班、到點要求回家、到點要求睡覺,會失去屬于自己的時間安排。似乎回家工作被催婚是小縣城躲不開、繞不過的命中一劫,無論是家人親戚,還是同事朋友,甚至是路口乘涼的大爺大媽,都會向你提出:“有對象了嗎?什么時候結婚?”的靈魂拷問。在經歷抗爭無果后,小縣城的年輕人最終還是選擇接受父母量身定制的人生規劃。雖然在外漂泊會“居無定所”,但至少是活在自己的安排里,按照自己的規劃在生活,去完成你自己的“遠方”。
其次,回到小縣城意味著要處理數不清楚的人情世故。有人說“大城市講規矩,小縣城講人情”,在小地方各種事情要靠人際關系。電視劇《三十而已》的王漫妮辭去“柜姐”的工作后,回到了家鄉。起初,她在家鄉找到了歸屬感,被濃濃的鄉情所治愈,她接受了家人托關系找來的工作,做了一名辦公室文員。順帶她還跟規劃辦的張主任相親,重新開始了感情生活。但沒想到她個人的情感生活在辦公室里被傳得人盡皆知。單位的人跟她相處三句不離張主任,甚至看在張主任的面子上對她多加照顧,八字沒一撇的事硬是被同事說出了八字。退回到家鄉的職場總是摻合著人情,容易出現雞蛋變恐龍蛋的離譜閑言。就算是反抗,想要給自己爭取點獨處的空間,免不了要被斥責太過矯情。雖然在外漂著確實辛苦,但卻不會有人輕易冒犯你的“個人空間”,更不會打著“熱情”的好意直接評論你的個人生活,可以滿足你自己心中的“詩”。
最后,回到小縣城意味著自己的下一代可能繼續走自己的路。有網友說“我可不想自己的孩子從小縣城重新跑到大城市來從零開始拼搏,我不只是為了自己,還為了我的家人和孩子就算把自己填進去,我也要把這個坑填平了。”人類未來的發展一定會越來越城市化,一二線城市的好教育、醫療、生活配套設施占據了中國好教育、醫療的80%,現在只要稍微有點能力的人都會向往城市發展,因為父母總是希望自己的下一代可以得到更好的教育。即使會很累很辛苦,但總歸在大城市會有更多的機遇和可能,也會有更好的資源。如果退回家鄉,你的孩子又要繼續在小縣城上學、讀書,你的孩子二十年后又會走你的老路,重新走向城市,開始她的拼搏,而且更加艱辛。所以為了自己、為了下一代,只能選擇去自己心中的“詩和遠方”。
《論語·里仁篇》里寫道:“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不愿意回到小縣城不是忘記“根”,遠離父母,是因為年輕人有自己的理想和目標,去看外面的世界,不去應付令人頭大的瑣事,讓自己的未來按自己的腳步去走,活出自己的想要的未來,去尋找屬于自己的“詩和遠方”。(馬婧)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