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快訊 >

“小事大沖突”與法治建設


【資料圖】

原標題:“小事大沖突”與法治建設

祖孫景區“平移”插隊,被人制止后勃然大怒;熊孩子高鐵上踢椅背被前座訓斥,其父母掌摑對方;女子霸占他人車位拒不挪車,還要求車位主人出示購買車位合同……

這幾天,網絡熱點密集爆發,引發了輿論的強烈關注。看看這些熱點事件,都是危害有限的小事。但從輿論的反應來看,又都是事關公平正義的大事。“小事大沖突”多發,正是當前輿論形態的一個重要特征,凸顯了群眾對公平正義的普遍期待。認真分析沖突產生的原因,尋找預防和解決沖突的辦法,法治建設就有望取得新突破。

人際交往,難免磕磕碰碰,曾經我們推崇吃虧是福,可現在為什么越來越不能“忍”了?原因是綜合性的:一方面,當前主流網民成長于改革開放時期,他們在多元文化中成長,個性獨立,自我意識強烈,處事原則與父輩有著巨大區別;另一方面,隨著法治中國建設的深入推進,公平正義的觀念越來越深入人心,人們也越來越敢于維護自身利益;與此同時,生活節奏的加快,人與人產生交往的頻率也在提升,也加大了沖突發生的概率,而少數“巨嬰”漠視規則,自私自利,傷害他人的利益,卻總是能得到實惠,早已引發了公眾的不滿。不能讓老實人吃虧,是多數人的心聲。如果有人能站出來硬剛“巨嬰”,很容易就能引發公眾的共鳴,贏得輿論一邊倒的支持。

越來越多侵犯他人權益的小事演變為輿論關注的大事,與人人重視規則、維護規則有關,有了這個廣泛共識和這種群體意識,對推動法治進步是一種支撐。法治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不可能輕輕松松就能建成。把法治大廈搭建得更高更牢固,需要堅實的基礎。這個基礎,就是公眾的規則意識。

這種規則意識,期待著相關法規的完善以及執法的規范。比如,曾經頻發的高鐵霸座案引發廣泛關注后,執法人員不再和稀泥,現在幾乎銷聲匿跡了。現在,熊孩子、遛狗、插隊、路怒、樓上樓下噪聲等現象常常會引發強烈關注,相關部門要緊跟這些看似尋常的“小事”,總結沖突背后的成因規律,讀懂公眾對法治的期待,并以此完善法律法規,維護公眾樸素的道德訴求,推動法治建設進入良性發展軌道。

需要強調的是,良好的法治環境不可能憑空而來,讓希望變成現實,除了立法方面要努力,執法部門和一線執法人員也擔負重要責任。一線執法人員是維護公眾法治信仰的關鍵人物,在面對沖突時,如果能及時響應、公平處事、匡扶正義,公眾對法治的信心就會不斷累加,法治建設的效率就能事半功倍。同樣的道理,如果圖方便,和稀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總是讓老實人吃虧,長此以往必然會侵蝕公眾對法治的信心,乃至動搖法治建設的基礎。(黃云峰)

標簽: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