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時配套,也不能讓百姓吃苦
(資料圖片)
原標題:臨時配套,也不能讓百姓吃苦
一場大雨引發網絡對紹興北站的關注。有網友吐槽站內多處漏水,地面積水嚴重。本報記者前往探訪發現,漏水情況并非發生在紹興北站內部,而是在站東面的一處臨時人行天橋,除此之外,進站通道過長、工期曠日持久等問題也引發公眾質疑。
這座長達700米的人行天橋成了事件的焦點,作為目前紹興北站唯一的出入通道,雨天進出站要經過這么一段路,實在讓人堵心。可以想象乘客們拖著行李箱,提著大包小包穿行在“水簾洞”中,深一腳淺一腳艱難跋涉的場景。而這樣的情況已持續多年,一直沒有得到解決。
很顯然,這樣的天橋存在著缺陷,不能算是一件“合格產品”。相關建設單位人員也承認,經過現場模擬實驗,發現設計上確實存在瑕疵。據介紹,這座人行天橋是臨時配套,今后可能面臨著拆除,是不是因為“臨時”,才導致了在設計和施工上都比較“粗放”,并且在發現問題后遲遲未進行整改?紹興北站是一座現代化的車站,如此氣派、科技感十足的車站,理應給旅客提供更便捷更周到的服務,但這樣的配套,顯然大大拉低了公眾的評價,引來吐槽聲不斷。
一些人或許有這樣一種心態:反正這是過渡用的,大家忍一忍克服一下就行了,費錢費事去做一件臨時性的事,不值當。可是換位思考一下,事關這么多人的出行,這已不是小事、臨時事,不應該引起重視努力解決嗎?大部分市民都是通情達理的,他們能夠理解相關部門暫時的困難,但長達數年一而再再而三地遭遇這樣的境地,相關部門卻沒有任何回應,無法忍受有怨氣是難免的。話說回來,如果真有困難,也應該是相關部門來克服,而不是讓群眾一忍再忍,這不正是其職責所在嗎?
民生工程就是民心工程,哪怕是臨時性的,也要提前一步,考慮周全,從群眾的視角去看待、解決問題。據說這座天橋已經是“改良版”的,最開始的時候,進出站走的是工地泥路,到處都是灰而且沒有遮雨棚,說明當地并非沒有考慮到群眾的需求,也做出了一定的努力。目前相關部門已經在緊急處理此事,相信天橋漏水的情況會大大緩解,但如何將民生工程辦好辦徹底,仍然需要以積極的態度收尾。(方小晶)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