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即時:讓每名畢業生都有自己的“成功時鐘”
(資料圖片)
原標題:讓每名畢業生都有自己的“成功時鐘”
“從高考到上大學,再到讀研,一路都挺順利,現在卻在找工作上被‘卡住’。”最近一項媒體調查顯示,一些即將畢業的學生表示,自己曾經每一步都合上“社會時鐘”的節拍,但臨近畢業還沒找到工作,讓人有種“沒跟上節奏”的感覺。調查數據顯示,如果沒能在社會“規定”的時間內找到工作,74.8%的受訪青年會感到焦慮。
“社會時鐘”一般是指一種由主要生活事件排序而成的規定性時間表,它約束著個體遵守固定的規范,常聽到的“到什么年紀做什么事”就是社會時鐘的直觀體現。社會時鐘有明顯的時間標尺,如果利用好它,或許可以提醒一些人行動起來。但如果個人的人生節奏落后于社會規定的時間線,這種“時差”就容易讓人產生焦慮不安的情緒。
“假如我年少有為不自卑”,一句歌詞戳中了當下不少畢業生的內心。一方面,焦慮來源于對畢業生自身對于求職的較高期待,擔心自己落后于人;另一方面,社會各界對于畢業生也有一定期待,有些人認為只要是“沒有在什么年紀做什么事”就跟不上了、“掉隊了”。
青年人朝氣蓬勃,勁頭正足,很多人都希望在經歷過10余年的學習之后,可以施展才華、大展宏圖,這樣躊躇滿志的心情可以理解。然而,現實具有更多復雜性和不確定性,一些適應了考試規則的學生希望能“一錘定音”,卻不知人生的道路需要不斷地攀爬才能到達峰頂,多數人都難以一蹴而就。
在社交媒體中也存在一些制造焦慮的因素。畢業生要找準自身定位,撥開信息迷霧,防止迷失自我。切忌職業攀比心理,而要把注意力和重心放在提升自我上。“上岸了”不要因春風得意而停滯不前,“沒上岸”也不要妄自菲薄。人生本來就充滿試錯的可能,不要因為一時的失意就否定自己的努力。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每朵花都有它的花期,靜待花開,需要時間的沉潛。一時間的遙遙領先固然令人羨慕,但人生是一場長跑,需要持續發力,畢業生不能囿于一時的困難而縮手縮腳,要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
每個人的成長節奏不一樣,可以嘗試摸索出屬于自己的“成功時鐘”。對于畢業生來說,適當的焦慮或許是一件好事,它是人體的一種提示機制,為的是推動目標的執行和達成,而不是讓人精神內耗。因此,如果出現了焦慮情緒,說明應該行動起來了。如果無事可做,不如出去跑跑步,釋放壓力;或是靜下心來看本書,給自己的精神世界“加加油”。同時,適當調整自己的職業期待,正確看待自身的能力,避免眼高手低、盲目扎堆“擠賽道”。
山不讓塵,海不辭盈。一個更加先進的社會也應該是有溫度和包容度的社會。畢業生就業一直是教育系統關心的大事。近年來,全國各地積極呼應,千方百計、多措并舉助力高校畢業生高質量就業。一些省市還為暫時沒找到工作的畢業生提供一定資金支持和政策傾斜,盡力為畢業生留足成長空間。同時,家校社對于剛步入社會的畢業生,也應該少一些壓力,多一些理解。不妨開明一些,樹立理性就業觀念。多些平和的關心和理性克制的指導,少些埋怨與比較。相關用人單位也應樹立長遠眼光,為畢業生提供寬松適宜的成長環境,用心培養人才,搭建好平臺,讓每個人都有機會和時間成長為更好的自己。(鐘焦平)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