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快訊 >

全球資訊:清明祭掃,讓文明低碳成風尚


(資料圖片)

原標題:清明祭掃,讓文明低碳成風尚

清明節將至,上個周末各地迎來了清明前第一個祭掃高峰。據媒體報道,各地民政部門推出免費送鮮花、時空郵箱等文明低碳祭掃方式,方便群眾寄托哀思。如北京八寶山殯儀館骨灰堂推出主題為“親情祭祀,水溶祭情”的追思活動,把用水溶紙折成的千紙鶴、紙船緩緩放進小水潭中慢慢溶解,低碳又環保。又比如,南京雨花功德園內設置多個鮮花兌換點,倡導市民將紙錢兌換成鮮花,使用天堂信箱,或者在碑前系絲帶等一些文明祭祀方式來進行祭掃。

清明時節,祭奠祖先、緬懷先人,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優良傳統。然而,隨著時代變遷,祭掃方式也在不斷變化。長期以來,焚燒紙錢香燭、燃放煙花爆竹等祭掃方式不僅帶來環境污染問題,同時也存在諸多安全隱患。春季天干物燥,大風天氣多,是各類火災高發季節,傳統祭掃需要使用明火,更易誘發火災。每年因野外祭掃誘發山火的事故層出不窮,更不用說在城市道路上隨地燒紙錢、放鞭炮,對城市環境造成的污染和居民正常生活造成的影響。

古有“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今有“清明緬懷祭先人,未必煙火表孝心。”樹立文明低碳祭掃觀念,將傳統實物祭掃方式轉變為低碳祭掃,變換的是形式,不變的是人文關懷。相比于燒香化燭、燃放鞭炮等一些傳統祭奠,文明低碳祭掃不僅同樣能實現告慰先人的目的,也更加符合環保、生態、文明的要求。社會公眾當自覺踐行生態環保理念,將明火祭掃轉變成對逝者的精神追思,不僅同樣表達對生命的敬畏,也能守護綠色家園,更富現實意義。

新風尚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不僅需要社會公眾的努力,也需要有關部門的行動。近年來,從中央到地方都大力倡導移風易俗,引導群眾文明祭掃、環保祭掃、安全祭掃。有關殯葬單位更應增強創新意識,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大力推廣“無煙祭祀”、網上祭祀等環保的方式來寄托哀思、追憶親人。同時為群眾提供更多便利服務,引導群眾自覺文明低碳祭掃,樹立移風易俗的祭掃新風尚。

“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相信在全社會共同努力下,會有更多人選擇文明、低碳的祭掃方式追思懷遠,推進移風易俗,樹立文明風尚,讓清明節真正“清潔而明凈”。(蘇心棋)

標簽: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