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今頭條!為移動支付筑牢“防火墻”
【資料圖】
原標題:為移動支付筑牢“防火墻”
日常消費,拿出手機對準二維碼掃一下;居家繳費,動動手立刻完成……移動支付的快速發展,讓手機成了人們的“移動錢包”。中國銀聯日前發布《2022年移動支付安全大調查報告》顯示,77.5%的手機用戶每天都會使用移動支付。
“移動錢包”不僅使用者眾多,而且越來越好用。此次報告中的一個數據尤其值得關注,“商店、便利店及餐飲店”“小攤販、菜市場水果店”“水電煤、網絡費”這三個圍繞居民日常生活的基礎場景成為移動支付發生最多的場合,分別有81.2%、73.1%、74.1%的被訪者表示會用到移動支付,較去年的78%、68%、71%進一步增長。
然而,好用的“移動錢包”也被不法分子覬覦。長寧區檢察院發現,未成年人遭受網絡犯罪侵害呈現多發性、多樣性特點,如一名17歲高中生在某二手平臺購買網游賬號后,被賣家要求私下重新交易,繞開了平臺對于支付的監管。在此次調查中也發現,80后、90后的個人保護意識較低,面對“兼職刷單詐騙”“高薪招聘詐騙”“購物平臺退款詐騙”等逐利類詐騙手段,更容易上當。
此外,老年群體也是移動支付中易受騙人群。一些老人常常點擊寫有“內存不足”“病毒威脅”等信息的彈窗,然后手機就被稀里糊涂地安裝了好幾個手機管家、清理大師等App。這些App往往利用一些支付軟件中的小額免密功能,每次轉賬幾元到幾十元,等被用戶察覺時,轉賬金額可能已達數千甚至上萬元。
為此,社會公眾應提升自我防范意識,養成良好的手機使用習慣,不隨意掃二維碼或留下個人敏感信息,如果不幸“中招”,應及時向有關部門求助。
同時,移動支付“防火墻”的建設和提升,也離不開政府部門、相關機構的積極介入及監管。監管部門要依法嚴懲借助移動支付進行電信網絡詐騙的犯罪行為,加強對關聯犯罪的縱深打擊,斬斷黑灰產業利益鏈。移動支付提供商也要加強客服提醒和延長“冷靜期”,對支付環節作重點識別,斬斷網絡詐騙“黑手”。(方翔)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