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致富有新招
原標題:創建數字化鄉村運營平臺,發展庭院插花加工業,挖掘寫生資源打造“畫家村”(引題)
(資料圖)
村民致富有新招(主題)
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甘皙
“我們在村里賣一袋煎餅10元,分紅9元,通過手機上的平臺可以直接看見錢到賬。”河南省安陽市安陽縣白璧鎮西裴村煎餅攤攤主賈俊東告訴記者,自從村里有了數字化運營平臺,很多村民都和他一樣不再外出打工,而是在村里找活兒干,“每筆生意收入多少都能看見,干得踏實。”賈俊東說。
記者近日在河南省安陽市采訪發現,不少村鎮為了鄉村振興、村民致富,都開發出很多新招兒。
省級鄉村旅游示范村的數字“黑科技”
3月21日,記者一行來到西裴村,看到該村有一個數字化鄉村運營平臺,所有收入通過二維碼掃碼進入西裴旅游公司賬戶。在當地煎餅攤,記者買一袋煎餅10元。通過二維碼掃碼付款后,10元直接進入平臺,村集體分紅8角實時到賬,煎餅攤攤主賈俊東能分得9元、提供技術支持的企業分紅2角。
除了煎餅攤,西裴村還設立研學工坊部、田園餐廳部、兒童游樂部等部門。每個部門獨立核算,村民分別入股,根據入股股東會約定的比例收入即時到賬。入股農民通過手機端就可以查看入股項目每天的收入,分紅可以隨時提現。
數字化鄉村系統的公開、公平、公正、透明,徹底解決了傳統村莊財務與經營的模糊性問題,化解了村民的疑慮,極大地調動了農民參與鄉村振興的積極性,使村民由村莊建設的觀望者變成了主力軍。
西裴村于2015年實現整村脫貧并逐步發展成為安陽縣第一批省級鄉村振興試點村。截至目前,村內共發展大小項目17個,入股村民達到101戶,占全村農戶的63%,籌集入股資金82.3萬元,為鄉村振興匯集了發展的源頭活水。
發展庭院特色插花加工產業增收
記者一行來到安陽縣白璧鎮后白璧村插花基地,碰上當地村民趙學蓮拿在家做成的3200束花來基地換回480元。笑得合不攏嘴的趙學蓮告訴記者,她平時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自由選擇加工插花的類型和工序,靈活確定工作時間和工作地點。既可以白天干,也可以晚上干,還可以照顧家庭。
據介紹,近年來,白璧鎮村兩級采取“公司+基地+農戶”方式吸納更多脫貧戶和周邊群眾,特別是農村弱勞力半勞力參與特色插花加工,通過發展庭院特色加工產業增收;同時公司還在插花加工銷售的基礎上拓展產業鏈條,促進村集體經濟發展。插花加工銷售及相關產業已成為白璧鎮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重要產業之一。
“插花制作由于簡便易學、不限制時間、不用投資、多勞多得等優點,成立不到一個月就吸引了大批農村弱勢群體及閑置勞動力參與。”基地負責人張艷英自豪地說,“由于我們加工的插花質量高、成本低,目前廣東汕頭的主廠將所有加工業務全部轉移委托給了我們。”
據介紹,參與插花加工產業的群眾從最初的10余人發展到了2200余人,年人均增收1萬元。同時基地每年給村委會上交廠房租金4萬元,增加了村集體收入。
開發寫生產業描繪鄉村振興新畫卷
安陽市林州市石板巖鎮高家臺村因其自然風光綺麗、民居獨具特色,深受繪畫愛好者的青睞,素有“畫家村”的美譽。
近年來,高家臺村挖掘資源潛力,突出繪畫、民俗和民宿等人才隊伍建設,瞄準寫生、文旅和民宿等產業項目打造,在莽蒼的太行山間描繪出一幅鄉村振興的美麗畫卷。通過與中央美院、清華美院等八大美院和全國200余家高校合辦寫生創作基地,與知名畫家建立合作關系,邀請國內頂級畫家到村創作作品,提升知名度和吸引力。
圍繞寫生產業,先后實施了高家臺畫家村、美麗鄉村試點、村史館綜合體等項目,完善了基礎設施,為人才聚集提供了良好的平臺。通過整合改造閑散老舊房屋,建設寫生基地、寫生長廊等,不定期舉辦書畫攝影展,使高家臺村成為眾多藝術人才的聚集地,寫生產業得到了快速發展。
高家臺村現有寫生基地、民宿、農家樂32家,畫材超市5家,配套設施齊全。每年全村寫生收入470萬元,“鄉村旅游+寫生”產業年收入1800萬元,人均增收1.07萬元。全村已成為集寫生接待、藝術培訓、休閑度假和民居體驗為一體的國家級寫生勝地和特色鄉村旅游目的地。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