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力“護苗”,讓網絡空間更加“清朗”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原標題:通力“護苗”,讓網絡空間更加“清朗”
在網民低齡化趨勢下,幫助未成年人更好地知網、用網,保護他們免遭網絡欺凌、網絡誘導的傷害,顯得愈加重要和緊迫。在近日舉行地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副主任牛一兵在介紹2023年“清朗”系列專項行動時表示,將圍繞整治任務目標,加大整治力度,更加注重網民關切、更加注重難題破解、更加注重治理創新。同時,針對一些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突出問題,要繃緊違規內容高壓線、守住平臺安全底線、筑牢青少年模式保護防線。
近年來,隨著未成年人對網絡的依賴不斷加強,各種“圍獵”未成年人的亂象層出不窮。例如,不法分子借網戀網聊、童星招募、校園借貸等名義實施“隔空猥褻”和詐騙,在社交群圈傳播學生欺凌視頻和色情引流鏈接;部分學習類APP違規插入廣告營銷、游戲鏈接等內容;個別兒童智能設備存在涉黃涉暴、游戲沉迷、誘導消費等問題。在不良平臺和商家的縱容甚至推波助瀾下,未成年人的網絡安全底線一次次被突破。這種底線意識和責任意識的喪失,意味著未成年人成了被圍獵的對象。
互聯網世界里,未成年人是最積極、也是最容易被誤導的群體之一。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們敏感又叛逆,熱情又盲從,心理不成熟卻喜歡假裝很成熟。他們缺乏對蕪雜信息的判斷,卻又常以自我為中心,容易將網絡上一些“三觀不正”的信息奉為圭臬。
數據顯示,當下我國未成年人網絡普及率已經高于成年群體。據《2021年全國未成年人互聯網使用情況研究報告》顯示,2021年我國未成年網民規模達1.91億,未成年人互聯網普及率達96.8%。作為互聯網上的常住民,他們接觸到的內容質量是否優良,密切關乎他們的身心健康以及對事物的判斷能力。
我們看到,不管是對未成年人的詐騙和誘導,還是對未成年人的網絡欺凌,抑或是引誘未成年人在網上進行情緒對抗,背后都有不良商家或者平臺的影子。他們把未成年人當成一種“賣點”或者“消費吸金群體”,甚至當成傳播戾氣和情緒對抗的某種載體。在其還未完全成型的世界觀上貼上諸多不良標簽,讓他們在不自知中誤入歧途。
如何做到通力“護苗”,考驗著社會各方智慧。比如,有關部門加強引導和監管,有關平臺加強自律和自查,社會各界加強監督舉報和建言獻策,都有利于保護未成年網民健康成長。其實,近年來,隨著“清朗”行動的不斷深入,不管是法律制度的建立完善,還是針對未成年人的全鏈條防護體系構建,成效都已經越來越明顯。數據顯示,去年,國家網信辦組織開展了13項“清朗”專項行動,清理違法和不良信息5430余萬條,處置賬號680余萬個,下架App、小程序2890余款,解散關閉群組、貼吧26萬個,關閉網站7300多家。一直以來,國家網信辦高度重視未成年人網絡保護工作,已經連續三年部署開展未成年人網絡環境整治專項行動,嚴厲打擊各類亂象問題,有力遏制了違法違規內容傳播勢頭。
網絡空間天朗氣清、生態良好是廣大網民的共同期待。在加強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方面,國家網信辦今年“將重點抓好管內容和管平臺兩方面工作,用好青少年模式這一保護工具,全面強化治理力度,體現保護溫度”。我們相信,隨著“清朗”行動持續開展,網絡環境終將風清氣正,廣大未成年人定能沐浴陽光、健康成長。(陸玄同)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