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特色美食嵌入夜經濟,切忌推倒重來
(相關資料圖)
原標題:把特色美食嵌入夜經濟,切忌推倒重來
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等11部門聯合發布了《關于培育傳統優勢食品產區和地方特色食品產業的指導意見》。《指導意見》指出要推廣地方特色食品產業的新業態新模式,并明確提出三方面的工作。其中,最受關注的是打造集食品品鑒、文化創意、社群交往等功能為一體的地方特色食品消費場景,同時積極將地方特色食品消費元素嵌入夜間經濟、特色餐飲集聚區、大型商業綜合體等消費場景和載體。
地方特色食品,尤其是地方小吃,與之有關的記憶總有幾個碎片與夜晚有關。兒時逛夜市的一碗臭豆腐,晚自習后的一碗螺螄粉,加班歸來的一碟炒牛河,好友夜聚的一桌烤串……夜間經濟的出現與發展,本是城市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地方特色食品是伴隨一個城市生長的集體記憶,與夜間經濟的發展線路有著數不清的交集,有著天然的連結與共榮的關系。
地方特色食品與夜間經濟的天然連結,令其成為發展當地特色食品產業的絕佳突破口。這也許是為什么在《指導意見》明確了以傳統優勢食品產區和地方特色食品產業為發展目標的背景之下,媒體對此的報道均以“積極將地方特色食品消費元素嵌入夜經濟”為題。
《指導意見》以發展地方特色食品產業為目標,要重點培育地方特色食品產業的品牌文化,這一方向能深度挖掘地方特色食品的文化內涵,推動“文化賦能”,值得肯定。不過,在具體執行時,需要注意克制推倒重來的創造性沖動,尊重地方特色食品的原生特色與自發秩序。
在過去很多發展地方特色食品產業尤其是以集市、美食街等特色餐飲集聚區形式的經驗中,各地的地方政府與有關部門,往往是太有創造性沖動,熱衷于將自發形成的特色食品集聚區推倒,再以統一的審美與范式為要求重建。結果,往往不是得到不倫不類的混合型產品,就是變成了“千城一面”的復刻版雷區,反而失去了原生態的特色,原本的自發集聚區也變得冷清起來。
無論是地方特色食品還是夜間經濟,它們的魅力都在于原生態的特色與自發性。能留下來的口味與產品,已經經過了消費者千錘百煉的篩選,而能夠自發形成的美食集聚區,就是市場競爭的結果。就像《指導意見》所說,地方特色食品往往在某一特定區域內由于共同的歷史文化記憶形成了穩定的消費群體。要讓地方特色得以發揮,無論是經濟還是美食,都不需要推倒重來、大拆大建的力量,而是需要尊重市場規律的克制。
近日,廣州著名的“宵夜街”寶業路面臨升級改造,本月底就要撤場,市民紛紛表示惋惜,洶涌而至打卡留念。據悉,原區域后續將結合江南文商旅融合圈建設進行升級改造,希望在硬件問題解決后,原來的特色食肆可被請回,寶業路的風貌得以保留。
以適當的方式對舊街區進行活化,不僅是為了守住一座城市的記憶與人情味,更是以保持對市場規律的敬畏而抓住夜經濟與地方特色食品產業發展的捷徑。在生活指南平臺流行的當下,寶業路不僅是廣州人的集體回憶,也已經成為全國游客的美食打卡點,有成為《指導意見》中提出的“促進地方特色食品由區域走向全國”現成案例的潛力。實際上,對于如何在發揚地方特色與發展經濟新業態中保持平衡,廣州早有成功案例,正是放棄了對恩寧路的整體拆除改為活化更新,才有了今日文化遺產保護的“模范生”永慶坊。
地方特色食品與夜間經濟相融生長,與其說要將地方特色食品消費元素嵌入夜間經濟,不如說更好地尊重其原生特色與自發秩序,這樣才能讓夜間經濟煥發活力,讓地方特色食品產業擴展天然舞臺,共贏共榮。(南方都市報社論)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