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熱消息:文明祭掃讓清明更文明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原標題:文明祭掃讓清明更文明
清明節將至,各地迎來了祭掃高峰。多地民政部門推出了免費送鮮花、時空郵箱等文明低碳祭掃方式,方便群眾寄托哀思。
清明祭掃,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習俗,每到這個節點,很多人返鄉祭祖、追思故人,這是一種慎終追遠的文化傳統,更是一份綿延千年的文明傳承。
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特別是隨著生態文明建設的持續推進,各地祭掃方式發生了顯著變化。今年清明節前夕,多地推出倡導文明祭掃的制度性安排,如舉行主題為“親情祭祀 水溶祭情”的追思活動,工作人員為逝者敬獻花籃、代誦祭文后,將寫有祝福語的千紙鶴、紙船緩緩放進水潭中,千紙鶴、紙船用水溶紙折成,遇水便會慢慢溶解。這種方式不僅可以向逝去的親人寄托哀思,也更加環保、生態、文明。部分地區積極推廣網絡祭掃、鮮花祭掃、家庭追思會等新方式,引導樹立移風易俗新風尚。一些墓園在網絡上為逝者家屬提供寄存思念的平臺、祈福的載體,滿足他們緬懷逝者、寄托哀思的精神需求。
祭祀在心不在形,別樣清明一樣情。文明祭掃逐漸成為一種新趨勢。在人們心中,無論是代客祭掃,還是時空郵箱、網絡“云祭掃”,寄托思念的本質不變。這些文明祭掃方式,既符合綠色發展理念,是移風易俗之舉,也不失為一種具有現代氣息的緬懷方式。除積極踐行文明生態祭掃方式外,人們還可以通過撰寫緬懷文章、種植花草樹木、講述故事等形式,懷念逝者,自覺摒棄不文明的祭掃方式,讓慎終追遠的情感與現代文明的表達方式相融合。
同時也要看到,燒紙、焚香等傳統祭掃方式在各地依然不同程度存在。職能部門要提前謀劃,制定預案,下足“繡花功夫”,做到防患于未“燃”,在加強正向引導的同時,有效滿足公眾的合理需求,營造安全、文明、和諧、綠色的祭掃氛圍,讓清明節更文明。(吳睿鶇)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