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快訊 >

確保專項債提質增效

原標題:確保專項債提質增效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地方政府專項債券是落實積極財政政策的重要抓手,對擴大有效投資、穩定宏觀經濟起到了重要作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政府投資和政策激勵要有效帶動全社會投資,我國今年預算安排的新增專項債規模達到3.8萬億元。在往年基礎上穩步擴容,這也體現了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和積極財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的導向。但面對地方巨額融資需求和財政緊平衡形勢,當前仍需進一步用好用足專項債、提升其投資拉動力,切實提升專項債政策效能、有效支持高質量發展。

2022年,包括盤活專項債限額空間在內的新增專項債券,總體發行額超過4萬億元,支持約3萬個重點項目建設,有力支撐了經濟社會發展。去年我國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5.1%,基礎設施投資增長9.4%,其中專項債發揮了重要支撐作用。但也要看到,專項債的政策效能仍有改進空間。比如,各級政府審計報告顯示,專項債資金仍存在閑置、挪用、投向不合理等問題。再如,專項債用作項目資本金比例不高、市場化融資較少等問題也導致其撬動作用受到制約。尤其是各地專項債用作資本金比例仍普遍低于10%,顯著低于25%的政策紅線,可見其投資拉動作用仍顯不足。

2023年,我國經濟運行有望總體回升,但經濟恢復的基礎尚不牢固,仍需充分調動各方投資積極性,發揮有效投資的關鍵作用。面對地方政府的龐大資金需求,專項債必須均衡好“穩增長”和“防風險”的關系,在適度增加規模基礎上確保提質增效。這就要求專項債資金要用在“刀刃”上,不撒“胡椒面”、不搞“蘿卜快了不洗泥”,堅決防止低水平重復建設,要著力提升項目儲備質量、提高專項債資金“四兩撥千斤”的撬動作用。目前,要突破項目的微觀和短期視角,重點在專項債項目、金融杠桿兩個方面進一步加強謀劃、精準發力,提升專項債投資的乘數效應、持續形成投資拉動力,有效支持區域高質量發展。

一方面,在項目投向、儲備和遴選上,要突出項目內外部、短期與長期的投資拉動力。

有必要持續優化專項債的支持范圍、項目投向,適當向投資拉動效應大以及短板領域、薄弱環節傾斜。積極發揮專項債對重大規劃和戰略的支撐作用,引導資金更多投向供需共同受益的領域,加強謀劃譬如重大園區項目、融合基礎設施等領域的既擴大短期需求又增強長期動能的項目。目前,可在現有的11個支持領域基礎上,適當擴展領域或增加細分行業,以便地方政府可以儲備更多高質量項目,提升中長期供給效率和資產質量。

應扎實推進項目前期工作,大力提升項目成熟度,做好項目篩選儲備,以便盡快形成實物工作量。堅持“項目跟著規劃走”“資金要素跟著項目走”的要求,依法合規加快推進項目前置要素條件工作,確保債券發行后及時投入項目建設。

要挖掘、策劃一批外溢性高、正外部性強的項目,切實激發和帶動民間投資。既要創造條件鼓勵各類民間資本充分參與到專項債項目的建設、運營過程中,也要通過專項債資金帶動配套融資以及相關產業鏈,形成產業上下游的拉動力,調動民間投資積極性。

另一方面,在金融杠桿及融資協同配合上,突出專項債資金的撬動、放大作用。

要加強項目策劃,適當提高專項債用作項目資本金的比例,并擴大資本金應用范圍。比如,進一步挖掘新基建、新能源、國家級產業園、生態環保等領域更多符合要求的項目,同時逐步拓寬專項債資本金的適用范圍,切實用足、用好政策空間。

還應加強政策引導和協調,創新各種“專項債+市場化融資”模式,加大配套融資支持力度。進一步完善專項債的融資對接機制,鼓勵金融機構發放項目的商業貸款,探索項目單位發行債券等。同時,要注重與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政策性信貸、商業信貸等形成政策協同,更好拉動有效投資。

更要用好地方政府發行專項債補充中小銀行資本政策,支持地方中小銀行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風險,并轉換、優化內部經營機制,更好地服務地方經濟及中小微企業融資。(吉富星)

標簽: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