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牛肉拉面將被“立法保護” 國民小吃要走高端路線
與沙縣小吃、黃燜雞米飯并稱“國民小吃”的蘭州牛肉拉面,近日將被列入“立法保護”。
對此,金融投資報記者采訪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他表示:“地方特色標準的出臺是非常有必要的,準確及時且有針對性。讓地方特色有了更好的加持,是逐漸步入規范化、專業化、品牌化、資本化以及規模化的進程。”
(資料圖片)
蘭州牛肉拉面將立法
近日,由甘肅省政協辦公廳提出的關于將《蘭州牛肉拉面產業發展條例》列入立法規劃的立法建議,已列入甘肅省人大常委會2023年度立法工作計劃調研項目,將由相關部門和單位抓緊推進立法調研、論證、起草等工作。
甘肅省政協辦公廳在建議中指出,目前,蘭州牛肉拉面已遍布世界50多個國家和地區,國內面館超過50萬家,年銷售額粗略估計超過4000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蘭州牛肉拉面取得了較快發展,拉動了甘肅甘南地區牦牛肉、張掖民樂大蒜、武都花椒、天水甘谷和河西地區辣椒、徽縣蒜苗及河西地區面粉等相關產業持續發展。
無獨有偶,各地小吃紛紛迎來標準化。2015年,江蘇省揚州市質監局就發布了“揚州炒飯”新標準;2016年,廣西柳州市對柳州螺螄粉制定地方標準;2023年,天津市餐飲行業協會為從業者提供煎餅的“正宗范本”。
對此,北京天達共和律師事務所商標代理人李瀟對金融投資報記者表示:“隨著知識產權的不斷發展和普及,除了正面積極的影響外,也出現了大量別有用心之人傍名牌謀取利益的情況,相關立法工作也正是在這種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前行。我國近年來高度重視品牌工作,大力推進中國品牌的建設,各行各業的標準化發展條例也顯得尤為重要。”
但整體來看,目前牛肉面標準化、工業化生產及供應鏈建設仍未成形,大多數仍是沿襲傳統的作坊式經營模式,處于小、散、弱的狀態,因此很難形成規模化效應,品牌勢能并未很好地轉化為經濟的增長引擎。
“作為最市場化的行業,還應該更多從市場本身的角度看待發展問題,讓商品適應消費者,而不是讓消費者適應商品。”就廣科管理咨詢首席策略師沈萌觀察來看,任何食品要通過立法行政等非市場化方式進行保護,目前全球范圍內的成功案例還不太多,但是不妨礙可以支持秉持正宗傳統烹飪方法的品牌,利用更多市場營銷手段加強消費者對不同概念之間的差異化認知。
蘭州拉面向高端化演變
《2021年新中式面館行業趨勢及消費者行為洞察報告》顯示,2021年中國中式面館市場營收規模將達3120.9億元,預計2024年營收規模將突破4300億元,在消費升級和產品多元化的帶動下,行業呈現快速發展的勢頭。
“一清(湯)二白(蘿卜)三綠(香菜蒜苗)四紅(辣子)五黃(面條黃亮)是蘭州牛肉拉面的地道之處,和其他面條大有不同。”在成都經營一家蘭州牛肉拉面的張師傅如是表示。
金融投資報記者從窄門餐眼平臺了解到,蘭州拉面共有39206家,人均18.88元。而馬記永、陳香貴、張拉拉屬于該細分種類的頭部連鎖餐椅機構。
企查查數據顯示,馬記永隸屬于上海花橋餐飲管理有限公司,2021年5月獲得天使輪融資,投資機構為凱輝基金 , 高榕資本 , 險峰長青 , 紅杉中國 , 挑戰者創投。彼時消息稱,紅杉資本遞出了高達10億元以上估值的投資意向書,讓無數餐飲創業者羨慕不已。2022年1月,騰訊投資 、挑戰者創投等再次對其進行戰略投資。
馬記永的融資歷程,圖據企查查
而就記者的觀察來看,蘭州拉面開始向高端化演變,新品牌從街邊巷口搬進了商場。
窄門餐眼數據顯示,人均超30元的馬記永現有門店228家、陳香貴現有門店199家、張拉拉現有門店56家。其中發源地多在上海,分店則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杭州等地,可以說在一線城市的購物中心“遍地開花”。
朱丹蓬指出,餐飲行業進入紅利期的同時,同質化也相對較為嚴重,從這個角度來說,地方小吃則能很好的區隔于大眾菜色。
三足鼎立的國民小吃
長期以來,散落在街邊巷尾的蘭州拉面、黃燜雞米飯與沙縣小吃因其極具“性價比”的顯著特征,承包了外出就餐以及外賣的大部分需求,因此戲稱為三大國民小吃。
其中,蘭州牛肉拉面先拔頭籌,勢頭正猛。
有業內人士分析稱稱,黃燜雞米飯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蓋飯屬性,客單價難以提升;沙縣小吃口味偏清淡,地域擴張適應力不足。據美團數據統計,消費者最喜愛的口味當中,具有成癮性的辣味以41.8%位居榜首。
反觀蘭州拉面,口味具有普適性,因此在跨地域擴張中顯示出極強的適應能力。據不完全統計,蘭州拉面門店數在前10的省份,平均門店數量都在1000家以上。
那么,傳統蘭州拉面如何在新時代持續發展?朱丹蓬認為品牌要提升六大核心能力:一是供應鏈的完整度,二是品質的穩定,三是食品安全的保障,四是品牌調性的提升,五是服務體系的完善,六是客戶黏性的增強。
(文章來源:金融投資報)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