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快訊 >

預算公開,“明白賬”得是“明細賬”


(資料圖片)

原標題:預算公開,“明白賬”得是“明細賬”

3月28日,中央部門(單位)集中公開2023年部門預算。2023年,公務用車購置及運行費、公務接待費從嚴控制,均不超過上年水平。與疫情前的2019年相比,2023年中央本級“三公”經費預算減少約16億元。(3月30日《人民日報》)

在預算公開這個“三角形”中,一邊是義務,一邊是權利,一邊是效率。預算公開,是現代財政制度的基本特征和必然要求,也是陽光政府、責任政府、服務政府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財政的錢怎樣花,花得是否合法、合理和有效,公眾有知情權和監督權;通過外部約束,助力提高預算管理水平和資源配置使用效率,讓財政的每一分錢都發揮最大效用。三邊良性互動,從而構成一個“完美三角形”。

為給公眾一本“明白賬”,我國一直在穩步推進預算公開。從2009年首次公開中央預算算起,今年已進入第15個年頭。從2017年開始,中央政府預決算、中央部門預決算等都在財政部門戶網站設立的“中央預決算公開平臺”上進行集中展示。中央部門(單位)公開的2023年部門預算情況,在這個平臺可以輕松找到。從2015年起,財政部連續多年在全國范圍開展地方預決算公開檢查。頂層推行,基層風行,地方各級政府也積極跟進,推動地方財政預決算公開。廣東省在這方面表現優秀,在財政部組織的2019年、2020年、2021年度的地方預決算公開度排名中,連續三年位居榜首。廣州市全力打造“陽光財政”,實行資金、政策、績效三個“全公開”,主動接受社會監督,頗受各方好評,對廣東省地方預決算公開度排名貢獻良多。

毋庸諱言,薄弱環節依然存在。財政部在對2021年度地方財政預決算公開情況專項檢查中發現,除了個別部門不公開預決算情況或未按規定在批復后20日內向社會公開之外,比較普遍的問題是:公開內容不完整、不細化、不準確。主要表現為:有的公開內容不完整,數據說明部分缺失;有的公開內容不細化,關鍵信息“一帶而過”;有的公開內容不準確,表格和情況說明中數據不一致、邏輯關系不清楚。一言以蔽之,就是粗略有余而精細不足。賬本看不明白,監督無從談起,預算公開的意義就大打折扣。

無論是滿足權利實現,還是出于效率要求,預算公開要給公眾一本“明白賬”,這本賬必須是看得清、看得懂的“明細賬”,不“細”難“明”。從高質量發展角度審視,預算公開主體要學會畫“工筆畫”而不是“大寫意”,一筆一畫都要勾勒到位,將財政賬本列詳細、寫清楚,將預算公開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發揮到最大。接下來,可以考慮在幾個方面著力:一是提高預算公開的規范性,通過統一格式等規范舉措,減少地方或部門的自由裁量權,降低預算公開的隨意性。二是強化相關信息的對比性,縱向對比可以發現不少問題,對外方便監督,對內形成約束。比如,某項經費預算比去年增加了,原因是什么?預算公開主體要給出讓人信服的理由,無形之中就有一種壓力。三是激發預算公開的主動性,通過上級專項檢查、公眾監督反映、納入考核評價等方式,倒逼地方或部門提高預算公開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針對性和實效性。四是提升預算信息的可及性,進一步豐富預算公開渠道,建立多樣化公開方式,大大降低公眾獲得相關信息的成本。

過緊日子要學會精打細算,要嚴格把好預算關,堅持把每一分錢都用在緊要處、刀刃上,把更多資金用在支持高質量發展和民生事業上,使有限財力發揮最大的社會效益、民生效益。(練洪洋)

標簽: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