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快訊 >

職業陪診贏得信任亟須行業規范


(資料圖)

原標題:職業陪診贏得信任亟須行業規范

期待在市場發展和政策引導的“兩只手”推動下,陪診服務能夠邁入規范發展軌道,并不斷“進化”,盡快實現付費可享有、價格可承受、質量有保障、安全有監管的良好局面,讓優質陪診服務真正盡己所長,成為化解“看病難”“就醫難”的有效途徑和重要力量。

“蕁麻疹隔幾天就犯,該看中醫還是西醫,去哪家醫院好”“父母三天兩頭就要去醫院,我和老公在外地有心無力”……近年來,現實需求催生出陪人看病、替人取藥、幫人問診的陪診師職業。一方掏錢買服務,一方收錢來幫忙,本是兩全其美的事,但記者在采訪時發現,陪診行業存在難以獲取信任、資質監管欠缺、陪診師與患者之間邊界難以把握等問題。(3月27日《工人日報》)

伴隨著醫院科室分類的細化和預約掛號等服務的推出,讓空巢老人、獨居人士和異地就醫等“一個人看病”時的孤獨與無助凸顯,同時也讓應運而生的“職業陪診”行業擁有了一定的生活剛需和市場空間。不過,就目前該行業的運行情況來看,“信任缺失”仍為其良性發展的最主要瓶頸:患者擔心自己找的陪診師服務質量不高、不專業,遇到問題無處投訴,而陪診師認為與患者之間的邊界、尺度和分寸感難以把握。

不可否認,面對由生活剛需催生出的新興職業,陪診師要獲得市場認可并擁有不錯的發展前景,首先就是要建立起從業者與被服務者的相互信任。誠如有用戶對自己購買的陪診服務直言:“三四百元的陪診費,說多不多,說少不少,就這么交給一個陌生人,他要是糊弄我,我該找誰呢?”

而這種“擔心”也同樣反映在從業者身上:“作為患者的‘臨時家人’,我們的邊界、尺度和分寸感實在難以把握。”“在醫院遇到突發情況可以求助醫生,但是在路上有點事兒算誰的可就說不清楚了,容易費力不討好,甚至可能倒賠錢。”要破解現實中的“兩怕”難題,就需相關部門盡早出臺指導性文件,規范其準入門檻、服務內容、收費標準、糾紛處置等。

首先要明確職業準入門檻。目前,我國尚未將“陪診師”納入職業目錄,整個行業也缺乏制度規范和準入標準。職業門檻不高,沒有年齡、專業、學歷等限制,從業人員中大多數沒有接受過正規培訓,這就使得陪診師的資質問題一直成為行業無法回避的痛點。構建陪診師的職業公信力,就當健全相關的企業認證與資質管理機制,強化職業技能培訓,明確監管主體,讓民眾對職業陪診師有“家”可循。

其次要厘清職業權責邊界。患者與陪診師之間屬于一種勞務關系,由于我國法律尚無針對職業陪診的專門規定,實踐中亦未形成成熟的行業慣例,在當事雙方未簽訂合同或僅有格式合同的情況下,患者、職業陪診員和醫院之間的權利義務劃分難以清晰。這就使得患者在就診過程中一旦發生權益受損,難以區別事故責任,導致維權困難;此外,患者在享受陪診服務時也要謹防個人信息的泄露風險。事實上,完善對職業陪診服務內容和質量標準的建章立制,不僅有助于患者的權益保護,同時也是對從業者自身權益的有效保障。

期待在市場發展和政策引導的“兩只手”推動下,陪診服務能夠邁入規范發展軌道,并不斷“進化”,盡快實現付費可享有、價格可承受、質量有保障、安全有監管的良好局面,讓優質陪診服務真正盡己所長,發揮陪診從業者的社會價值,成為化解“看病難”“就醫難”的有效途徑和重要力量。(張玉勝)

標簽: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