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快訊 >

環球今亮點!接地氣的科普才能跑贏謠言


(資料圖)

原標題:接地氣的科普才能跑贏謠言

沒有重大科技成果問世,為何能引發廣泛關注討論?

日前,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牽頭舉辦的“典贊·2022科普中國”特別策劃節目在央視綜合頻道播出,會上揭曉了“年度十大科學辟謠榜”“年度十大科普人物”等四個榜單。三句不離吃穿用度,句句關聯現實生活,如此“接地氣”的用心值得點贊。

“高大上”的科學知識原來也可以細致入微。入選的“年度十大科學辟謠”中,不乏“土豆發芽能不能吃”“蜂蜜、大蒜能否殺菌”“只吃水果可否減肥”等“舌尖上的科學”;又有“打針比用藥見效快”“近視通過手術治”等就醫誤區;“吃橘子后做核酸會不會陽”“感染新冠后要不要綜合用藥”“家門口建變電站安不安全”等公共話題更是曾引發廣泛熱議。老百姓身邊的科普“干貨”,正是科普應發力的方向。

盲目跟著習慣走,養生謠言無孔不入,網上“專家觀點”真假難辨……謠言和“偽科學”還有生存空間,證明科學的土壤還不夠肥沃,科普的根系扎得還不夠深。不斷辟謠的過程,也是科學觀念不斷深入人心的過程。借助晚會對謠言進行集中曝光的確有效,面對日常生活中的科學謠言時,官方反應要更為迅速,媒體報道需更加有序,方可助力公眾求真精神不斷增長。

不止內容要接地氣,表現形式同樣重要。某檔科普欄目的策劃人曾表示:“科學傳播,必須尊重傳播的規律,知識再重要,不能引起別人的興趣,注定是徒勞。”當下,科普不能只停留在圖書館里、課堂之上,更要走到公眾的工作生活中,主動地展示自己、提供幫助。“年度十大科普作品”中,既有各領域的科普圖書、綜合性的科普展覽,更有“連更十三版,版版有創新”的《中國歷代疆域變化》系列短視頻、火爆全網的《勇往直前的我們》科普性綜藝欄目、深度揭秘探月工程的《神奇的嫦娥五號》科普紀錄片。科普不再是單一的文字知識“切片”,變得更加立體生動、觸手可得。“大科普觀”倡導通過合作創新提升科普內容的影響力、傳播力,為今后的科普工作帶來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加強國家科普能力建設”,將其作為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舉措,這對科普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過去一年中,有人辦起“流動科技館”,將科教資源送下鄉;有人致力于科技興農,志愿培訓課助力山區增收;有人積極投身校園科技輔導,為高原牧區的孩子們種下科技創新的種子……從“年度科普人物”們身上,我們看到基層科普工作的無限可能;越辦越火的科普日,三度開講的“天宮課堂”,背后折射出公眾對于科學知識的強烈渴求。

科普是全社會共同的責任,惠及億萬百姓的日常生活。未來要堅持以群眾需求為導向,不斷優化完善科普工作和科學素質建設體系,加快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大科普格局。(默達)

標簽: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