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財經 >

不合規 不賣了!昨晚13家 未來將更多

中國證監會最新發布的減持新規對上市公司大股東減持股份的影響立竿見影。

8月28日晚,中源家居、大智慧、金浦鈦業等13家上市公司發布公告稱,根據證監會于8月27日發布的監管要求,并結合自身情況,公司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等大股東提前終止減持計劃。

上海證券報記者梳理發現,上述公司中有6家出現破發,8家不符合分紅相關規定,1家出現破凈。其中,多家公司同時出現兩項不符合的指標。


【資料圖】

值得注意的是,在已提出減持計劃且未完成的上市公司中,近百家公司觸發減持新規條款,這意味著未來可能還會有更多公司大股東提前終止減持計劃。

13家公司大股東提前“叫停”減持

監管要求發布僅一天,已有多家公司大股東積極響應減持新規,提前終止減持計劃。

8月28日晚,匯嘉時代公告,根據證監會于8月27日發布的監管要求,結合公司具體情況,公司控股股東暨實際控制人潘錦海決定終止減持計劃。

匯嘉時代此前公告,潘錦海原計劃通過集中競價、大宗交易等方式合計減持公司6%股份。數據顯示,截至8月28日收盤,匯嘉時代最近三年未進行現金分紅。

正在通過有限合伙企業進行減持的實控人也選擇了提前終止減持計劃。8月28日晚,中曼石油公告,公司近日收到股東上海共興投資中心(有限合伙)、上海共榮投資中心(有限合伙)、上海共遠投資中心(有限合伙)出具的《關于提前終止股份減持計劃的告知函》。根據證監會進一步規范股份減持行為的規定,并結合自身情況,前述3位股東決定對減持計劃予以終止。3位股東原計劃合計減持不超過公司總股本1%的股份。

有限合伙企業并非是減持新規中所限制的股東類型,為什么提前終止減持計劃呢?

原來,中曼石油的控股股東為上海中曼投資控股有限公司,實控人為朱逢學和李玉池。上述3家有限合伙企業的執行事務合伙人為朱逢學。

進一步梳理后發現,13家公司中有6家處于破發狀態,7家近三年內未現金分紅,1家公司出現破凈。其中,有多家公司既存在破發,又有三年內未分紅的情形。

與此同時,亦有上市公司對減持新規中的鼓勵政策進行回應。同日,昌紅科技公告,公司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李煥昌承諾未來6個月內不直接減持其直接持有的公司股份,旨在“以實際行動維護資本市場穩定和公司股東利益”。

近百家公司減持計劃或受影響

實際上,上述13家公司只是開始,未來可能還有更多不符合減持新規的上市公司大股東終止減持計劃。

據不完全統計顯示,截至8月28日收盤,在已發布大股東減持計劃且處于“實施”狀態的公司名單中,逾百家公司觸發減持新規的條件。

其中,有26家公司處于破發狀態,其控股股東減持或受到“約束”。例如,7月21日晚,森遠股份披露公告稱,公司控股股東、實控人郭松森計劃以集中競價、大宗交易方式減持公司股份,減持比例不超過公司總股本的6%。

目前,森遠股份不僅處于破發狀態,而且自2018年以來公司沒有進行過現金分紅。

令人關注的是,對于擬減持的原因,森遠股份表示,郭松森主要用于償還股票質押借款及利息、減少股票質押數量及降低質押率。

同時,有7家公司股價已經跌破每股凈資產。更多的公司則是近三年未進行分紅,公司大股東的減持計劃或受影響。數據顯示,大股東減持處于“實施中”的公司中,有54家公司近三年分紅為零。

8月4日,超華科技公告,公司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之一梁俊豐計劃在公告披露之日起15個交易日后的6個月內通過集中競價、大宗交易方式合計減持公司股份不超過3.51%。

資料顯示,公司自2016年以來沒有進行現金分紅。公司的業績表現也是較為低迷。今年上半年,超華科技實現營業收入6.35億元,同比下降40.44%;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922.76萬元,同比下降70.41%。

另有多家公司近三年累計分紅金額低于最近三年年均凈利潤30%,或同時觸發破發、破凈等條件。

解讀

上市公司減持新規大幅緩和減持壓力 引導提升回報能力

王子霖 林淙

“這才是A股市場真正的利好!”有資深市場人士如此評價中國證監會發布的減持新規。

8月27日,證監會發布監管要求,上市公司存在破發、破凈情形,或者最近3年未進行現金分紅、累計現金分紅金額低于最近3年年均凈利潤30%的,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不得通過二級市場減持本公司股份。該政策獲得了眾多投資者點贊,認為此舉切中時弊,既有利于平抑IPO高價發行,更有利于二級市場扶優限劣,引導企業做好主業,適當分紅,提升資本市場投資回報能力,對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意義重大。

從數據看,減持新規將導致逾1700家公司大股東減持受限。據上海證券報統計,共有1708家上市公司滿足上述減持新規中的任意一項或多項。8月28日晚,十多家觸及減持新規的上市公司發布了終止減持公告。

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學術副院長、金融學教授嚴弘對上海證券報記者表示:“這是讓資本市場從主要服務于企業融資,到以投資者為中心的轉變的開端。相信在短期內可以給予市場一定的信心和期許。”

一家制造業上市公司董事長表示,實施減持新規有利于制造業堅持長期主義,對資本市場的投資者也是有利的,可以吸引穩健的長線資金入市,實現產業發展與資金投資的良性循環。

大幅緩和減持壓力

為什么要出臺減持新規?近年來,A股市場減持壓力不小。據統計,2021年以來,整個A股市場僅來自大股東及董監高的減持金額就達1.6萬億元。其中,來自減持新規所指的四類公司約5000億元。

換言之,實施減持新規,可明顯減緩大股東及董監高數千億元的潛在減持壓力。“很多上市公司破發、破凈,本質是其自身盈利能力和成長性不足。拉高股價后高位離場,長此以往,資本市場亂象橫生,投資者失去信心。”在經濟學家任澤平看來,減持新規的目標指向“讓大股東擺正心思、回歸正軌”,壯大企業、回饋中小股東,讓金融服務實體。

嚴弘同樣表示:“這是讓大股東‘少剪羊毛’或者‘不剪羊毛’,與投資者同舟共濟的一次政策嘗試,也是讓資本市場從主要服務于企業融資,到以投資者為中心的轉變的開端。”

據統計,減持新規將限制至少1700家A股公司大股東減持行為。

具體來看,涉及跌破發行價的公司有420家,破凈的公司有370家,其中有75家公司“破發”和“破凈”疊加。記者注意到,建筑裝飾和紡織業成為“破發”和“破凈”的高發行業。

銀行、地產、鋼鐵、交運等行業上市公司也是破凈“重災區”。此外,科創板未盈利的生物制藥企業可能受限最明顯。由于這些公司尚不具備持續盈利能力而未進行過分紅,且股價多處于破發狀態,結合減持新規的四項條件,這些公司的實控人、控股股東可能面臨股份“再鎖幾年”的情況。

提升市場分紅水平

破發的公司減持受限,這不僅直接影響目前市場上存量的破發公司,而且有望將此壓力傳導至擬上市公司IPO發行定價上。

“盲目追求高發行價,后續成長性跟不上,大幅破發后,受累的還是大股東。”有投行人士認為,減持新規將促使擬上市公司在IPO時理性發行。

在多家投資機構及市場人士眼中,減持新規對分紅的要求看點十足。根據減持新規,最近3年未進行現金分紅、累計現金分紅金額低于最近3年年均凈利潤30%的上市公司,其大股東、實控人減持均將受到限制。這意味著,上市公司不僅要會賺錢,而且要會分享。

從實際情況來看,減持新規中的分紅指標,或將成為限制上市公司實控人及控股股東二級市場減持的主要因素。據統計,1200多家上市公司將觸發最近3年未進行現金分紅、累計現金分紅金額低于最近3年年均凈利潤30%這一指標。多家公司的實控人或控股股東近期披露了減持計劃,或實施了二級市場減持套現。

例如,大智慧2月公告稱,公司控股股東、實控人張長虹擬減持不超過公司6%股份用于向公司支付賠償款及案件受理費。截至6月減持時間過半時,張長虹減持總金額為1.79億元,公司已收到張長虹的相關賠償款。但記者注意到,大智慧過去3年均未分紅。根據減持新規,張長虹屬于被限制減持的范疇。不過,昨日晚間大智慧公告稱,張長虹提前終止了本次減持計劃。此外,當晚還有十余家公司終止了此前披露的減持計劃。

期待更多配套措施完善減持新規

有市場人士注意到,減持新規強調限制大股東“在二級市場減持”,眾所周知,除了二級市場減持,協議轉讓及大宗交易也可以套現走人,甚至還可以通過股權質押來“曲線套現”。

不過,協議轉讓必須轉讓5%及以上,且有一定鎖定期;大宗交易門檻更低,200萬元起步。有市場人士擔心,四類公司的大股東可能后續以大宗交易方式“曲徑通幽”。

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教授閻志鵬對分紅條件進行了模擬推演,并提示須研究如何防止一些公司操縱利潤來達到分紅指標。閻志鵬說:“舉個簡單例子,某公司可以連續3年虧損,但在其中某一年發了1分錢/股的分紅,那理論上也滿足了實控人減持的相關條件。因此,建議監管層就這兩個條件的具體要求進一步深入研究和細化。”

市場人士認為,減持新規雖仍有可完善之處,但政策核心指向是平衡資本市場供求關系,推動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意義重大,影響深遠。嚴弘說,長期來看,期待更多現有政策工具的扎實落地、配套政策的輔助出臺和監管體系的加快構建,以實現更深層次、更為全局性的A股生態建設。

(文章來源:上海證券報)

標簽: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