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化調整高校學科專業須讓教授和學術大咖說了算
【資料圖】
原標題:優化調整高校學科專業須讓教授和學術大咖說了算
教育部等五部門近日印發《普通高等教育學科專業設置調整優化改革方案》(下文簡稱《方案》),提出到2025年優化調整高校20%左右學科專業布點,新設一批適應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學科專業,淘汰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學科專業。
我國已經進入高等教育普及化時代,“十四五”教育發展規劃明確,要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由重視規模發展,轉向重視質量提升,優化學科專業設置,提升學校辦學質量,已成為一種必然選擇。
我國高校設置專業,存在一哄而上盲目追逐“熱門”的問題,這導致不少新設專業,不符合學校的辦學定位和辦學條件,沒有辦出特色與高質量。近年來,高校撤銷最多的專業,大多是前幾年的所謂“熱門”專業。之所以出現這一問題,是因為高校缺乏辦學自主權,未形成明確的辦學定位;以及學校內部治理缺乏現代治理結構,在學科專業設置這類教育事務和學術事務中,沒有充分發揮教授委員會、學術委員會的作用。
只有落實和擴大學校辦學自主權,建立現代學校制度,才能避免高校在新一輪學科專業優化調整過程中,出現同類學科專業重復設置的問題。高校要由教授委員會、學術委員會,結合自身的辦學定位、辦學條件,根據社會對人才的需求變化,論證本校該優化調整哪些專業。如雖然國家鼓勵高校舉辦適應新產業、新技術的學科專業,但高校也必須論證,舉辦這些專業,是否符合辦學定位,學校是否有條件保障這些專業的人才培養質量,將其建設為本校的特色專業。
包括推進學科交叉,以及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也需要實行以教育與學術為本的管理與評價,而不應由行政部門主導。就此而言,比優化調整20%學科專業這一目標更重要的是,必須深入推進教育領域的放管服改革,優化學科專業調整機制,改革對教師的考核評價體系,引導教師把精力投入到教育教學中,切實提高專業教育質量。
(作者:熊丙奇?系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