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健康|甜味劑會導致肥胖、糖尿病嗎?四機構共同發聲
原標題:樂健康|甜味劑會導致肥胖、糖尿病嗎?四機構共同發聲
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姬薇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日前,科信食品與健康信息交流中心、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健康所、中華預防醫學會食品衛生分會、中華預防醫學會健康傳播分會四家專業機構發布了《食品甜味劑科學共識(2022)》,旨在幫助公眾更全面了解甜味劑。
甜味劑會增加食欲,導致肥胖是誤區
近期,網絡上關于甜味劑的爭議很多,有的說甜味劑能幫助減肥,有的說甜味劑會增加食欲、導致肥胖。對此,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君石表示,甜味劑會增加食欲、導致肥胖是一個常見的誤區,在膳食總量不變的前提下,以甜味劑替代添加糖可以減少能量攝入。但體重管理取決于總能量平衡,而不能把希望寄托在甜味劑上。甜味劑不是減肥藥,不應夸大它的作用。
甜味劑幾乎不會影響血糖,也不會導致糖尿病
還有觀點認為甜味劑會引起血糖升高、導致糖尿病。陳君石院士表示,甜味劑幾乎不會影響血糖,也不會導致糖尿病。甜味劑為高血糖人群及糖尿病患者提供了更豐富食物選擇,糖尿病患者適當攝入非營養性甜味劑食品或飲料都是安全的。
按照相關法規標準使用甜味劑是安全的
在甜味劑安全性方面,《共識》指出,甜味劑的安全性基于嚴格的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已得到多個國際組織和國家/地區權威食品安全風險評估機構和食品安全管理機構的肯定,按照相關法規標準使用甜味劑都是安全的。
天然甜味劑和人工甜味劑沒有本質區別
有人認為天然甜味劑比人工甜味劑更安全或健康。陳君石院士表示,無論是“人工”還是“天然”的甜味劑,都是站在同一起跑線上接受科學和嚴格的風險評估,從專業的風險評估標準來看,二者并沒有本質區別,天然甜味劑并不會比人工甜味劑更安全或健康。
我國批準使用的甜味劑有二十余種
甜味劑已在中國、美國、歐盟等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廣泛用于糕點、餅干、調味品、糖果等食品和飲料。
目前,我國批準使用的甜味劑有二十余種,包括低倍甜味劑(赤蘚糖醇、木糖醇、麥芽糖醇等)和高倍甜味劑(甜蜜素、糖精、阿斯巴甜、安賽蜜、三氯蔗糖、甜菊糖苷、羅漢果甜苷等),其中高倍甜味劑和赤蘚糖醇幾乎不提供能量,屬于非營養性甜味劑。
根據自身情況選擇含甜味劑相關食品
低糖、無糖食品飲料并不一定“無能量”,建議消費者通過閱讀食品配料表和營養成分表,合理選擇產品。比如,高血糖人群和糖尿病患者應注意食品配料中可引起血糖升高的淀粉類碳水化合物,或參考醫生建議選擇產品。
聚焦鐘南山院士:今冬警惕流感與新冠病毒疊加流行
“全球仍然面臨著新冠肺炎疫情和流感疫情疊加流行的風險,特別是今年冬季。”11月1日,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在2022年“世界流感日”科普宣傳與學術會議上表示,仍需加強攻關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進行流感防控的科學問題。
聚焦 北京多例感染者系同一單位同事
北京朝陽區疾控通報,11月1日15時至11月2日15時,朝陽區新增新冠肺炎病毒感染者7名,其中4人通過社會面篩查發現,為同一停車管理公司工作人員。
北京昌平區疾控11月2日通報,11月1日15時至2日15時,昌平區新增8例確診病例,其中有4例是11月1日通報的確診病例同事。11月1日昌平區疾控通報,11月1日0時至15時,昌平新增1例確診病例,工作地在北七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此外,北京平谷區疾控通報,11月1日15時至2日15時,平谷區新發現6例新冠肺炎病毒感染者,流調信息顯示,他們軌跡均涉東順利晶網咖。
聚焦 我國結核病發病數全球第三,一年死亡3萬
2022年10月27日,世界衛生組織(WHO)發布了《2022年全球結核病報告》。
WHO根據我國結核病信息監測系統結核病新患者登記數以及我國死因監測系統監測點的結核病死亡數據等,與中國疾控中心結核病預防控制中心的專家組共同測算分析而得:我國2021年估算的結核病新發患者數為78.0萬(2020年84.2萬),估算結核病發病率為55/10萬(2020年59/10萬)。在30個結核病高負擔國家中我國估算結核病發病數排第3位,低于印度尼西亞(96.9萬)和印度(295萬)。我國的HIV陰性結核病死亡數估算為3萬,結核病死亡率為2.1/10萬。
聚焦 研究顯示:全球變暖或致人類睡眠時間減少
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的一項最新研究顯示,全球變暖令夜間溫度不斷升高,而這對人們的睡眠產生了負面影響。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的研究人員搜集了來自68個國家和地區、超過4.7萬名成年人的700萬份夜間睡眠記錄,范圍橫跨除南極洲外的所有大陸。通過研究發現,在過去的幾年中,世界各地的人們平均每人每年丟失44小時睡眠;根據預計,到2099年,全球變暖可能會導致每人每年睡眠減少時間達到50至58小時。
工人日報客戶端《樂健康》第28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