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頭條:讓“研有所得”成職業常態
(相關資料圖)
原標題:讓“研有所得”成職業常態
近日,中國就業培訓技術指導中心公布2022年第三季度全國“最缺工”的100個職業排行,相當數量的技術工種榜上有名且排名靠前。在產業升級背景下,填補技工缺口成為制造業的迫切需要,“今天誰來當工人”的發問催人深思。
當前,制造業對勞動力的吸引力仍不夠強,年輕人“寧送外賣不進工廠”的想法依然存在。造成這一現象的重要原因,是人們對技術工人仍然存在偏見,愿意投身其中的仍然偏少。俗話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道理淺顯,可知易行難。初入行收入不高,練技術周期太長,社會認同度和職業成長性不夠打動人心,愿意進工廠、練技術的年輕人自然有限。為了讓制造業擁有堅實的人才支撐,我們必須建立健全“研有所得”的激勵機制,讓“鉆研技術就能獲得發展”成為理所應當的職業常態、社會共識。
“研有所得”,需要以榜樣的力量鼓舞人。近年來,我國在世界技能大賽上屢獲殊榮,今年00后小伙成為抹膩子世界冠軍沖上熱搜。“看似尋常最奇崛”,一些常見職業在特定應用場景下意義重大,對技術的要求也極高。傳媒塑造認知,電影《獨行月球》賦予“八級鉗工”正面形象,也是值得借鑒的實踐。全社會推崇技能冠軍,打破了對技工的刻板印象。在全社會開展技能大比拼,鼓勵媒體講述技工“好故事”,讓不同層級的人才都有出彩的機會,將進一步形成崇尚勞動、崇尚人才的良好氛圍。
“研有所得”,需要以完善的機制激勵人。路是一步步走出來的,要加大制度保障,為鉆研之路提供更多回報機會,讓激勵反饋可感可及。江蘇作為制造業大省,出臺了從學徒工到首席技師的八級職業技能等級(崗位)序列,為技術工人發展打開新的發展通道。泰興市廣陵鎮利用制造業規模較大的優勢,近年來持續開展行業“能級工資”集體協商,既提高了職工收入水平,又激發了錘煉技能的敬業精神,促進了勞動關系和諧穩定和企業穩步健康發展。把優秀做法拓展到更多行業和企業,擴大好機制的覆蓋面,將激發更強的鉆研勁頭。
“研有所得”,需要以優質的教育啟發人。技術的快速變化,對職業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應加強校企合作,用緊跟時代步伐的職業教育,讓家長和學生放心報考職業院校。同時,鼓勵企業發揮“傳幫帶”作用,在實踐中鍛煉人才,實現人才培養規模化,形成更加穩定的人才梯隊。黨的二十大作出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部署,提出深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時代在發展、產業在轉型、人才在升級,面對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江蘇作為制造業大省和人才大省,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道路上,當以產業為基、人才為梯,建設一支高素質、復合型的技能人才隊伍,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出江蘇貢獻。(袁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