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快訊 >

每日觀察!時事觀察丨歐洲經濟面臨滯脹危機

【時事觀察】


【資料圖】

原標題:歐洲經濟面臨滯脹危機

畢振山

一方面是通脹居高不下,一方面是增長陷入停滯,今年第三季度的經濟數據顯示,歐洲正面臨陷入滯脹的風險。在分析人士看來,歐洲的通脹水平尚未達到拐點,未來一段時間其經濟和民生可能會持續承壓。究竟是抑通脹還是保增長,歐洲央行的貨幣政策面臨艱難抉擇。

歐盟統計局10月31日公布的初步統計數據顯示,經季節調整后,今年第三季度歐元區和歐盟國內生產總值均環比增長0.2%,相比二季度增幅大幅縮小。

從國別來看,歐盟第一大經濟體德國三季度經濟環比增長0.3%,法國和西班牙均環比增長0.2%,意大利環比增長0.5%。比利時、拉脫維亞和奧地利環比均出現萎縮。

與此同時,歐盟統計局的數據還顯示,10月歐元區通脹率按年率計算達到10.7%,再創歷史新高。其中,10月能源價格同比上漲41.9%,是推高通脹的主要原因,食品和煙酒價格上漲也超過兩位數。

在歐元區19國中,有11個國家的通脹率達到兩位數。波羅的海三國通脹率均超過20%,意大利為12.8%,德國為11.6%,西班牙為7.3%,法國為7.1%。

不少媒體分析指出,從相關數據來看,能源價格高企依然是導致歐盟通脹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

自從歐盟對俄實施制裁、決心擺脫對俄能源依賴以來,歐盟從俄羅斯進口的天然氣大幅減少,導致能源價格飆升。為此,歐盟多國領導人四處出訪,尋找新的能源伙伴。歐洲市場的高價也吸引全球天然氣企業將天然氣運往歐洲。

在此情況下,歐洲的天然氣價格近期有所下降,不少國家也基本達到了歐盟要求的儲氣量標準。但是,當前歐洲天然氣價格仍然處于歷史高位,一旦天氣轉冷或者民眾消費復蘇,能源危機就可能再次加劇。

受持續半年多的能源危機影響,歐洲民眾的生活面臨巨大壓力。能源、食品等價格上漲,導致民眾生活成本急劇增加,實際收入減少,消費意愿因此降低。英國、法國等國多個行業掀起罷工,要求增加工資。

與此同時,能源價格高企還導致多國能源密集型企業破產,產能出現下降。另外,美元走強導致歐元貶值,以美元計價的進口商品成本增加,也加大了歐洲一些企業的負擔。

目前,歐盟的消費者信心指數已經跌至歷史低谷,企業生產和投資預期也在減弱,分析機構普遍擔憂歐洲經濟將陷入衰退。歐洲央行行長拉加德也表示,歐元區經濟衰退已有跡可循,可能在今年年底至明年年初進一步加劇。

英國牛津經濟研究院則認為,目前不是經濟會不會衰退的問題,而是衰退有多嚴重的問題。

為抑制通脹,歐洲央行自今年7月以來已經三次加息,累計加息200個基點。10月27日宣布加息75個基點后,拉加德表示未來可能會繼續加息。她還承認,貨幣政策具有滯后性,無法在短時間內對通脹產生直接影響。

在分析人士看來,歐洲目前的高通脹、低增長局面難以緩解,一定程度上與歐洲經濟在一些關鍵方面“命運由人不由己”有關。

一方面,歐洲當前的通脹主要是能源價格上漲帶來的輸入型通脹,當能源充足、價格下跌后,通脹自然會緩解。但是,歐盟跟隨美國對俄施壓,不僅掐斷了自己的主要能源供應來源,還使美國大發“能源財”。俄羅斯和美國都希望占有歐洲天然氣市場,歐盟依賴誰都不能保證絕對的能源安全。

另一方面,歐洲央行的加息政策不僅對緩解輸入型通脹作用不大,而且還可能增加經濟衰退的風險。然而,一旦美聯儲繼續加息,歐洲央行又只能跟隨,如果不跟,歐元的貶值壓力會更大,進而加劇通脹。

如此看來,歐盟在能源和貨幣政策方面實際上是受到限制和影響的,包括法國總統馬克龍在內的歐洲領導人也意識到了這一點。面對外部壓力,歐盟本該用一個聲音說話,但各國能源結構和實力存在差異,導致至今無法形成統一的能源政策。這無疑會削弱歐盟在能源市場的話語權。

據歐洲央行預計,今年歐元區通脹率將為8.1%,2023年通脹率仍會達到5.5%。通脹不解,歐洲經濟的警報就難除。對歐洲央行和各國的決策者來說,眼前的衰退固然值得警惕,但更重要的恐怕是要思考未來的定位。

標簽: 環比增長 貨幣政策 價格上漲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