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快訊 >

世界微頭條丨以優質供給打造適老消費環境


【資料圖】

原標題:以優質供給打造適老消費環境

售價10萬元的“神丹妙藥”系三無產品;宣稱能夠升值的“原漿酒”儲存期滿后,變成滯留產品;保險產品冒充銀行存款;5萬元購買的入住養老服務遙遙無期……10月31日,中消協發布專題報告,介紹老年人消費投訴熱點,涉及健康類、休閑類、理財類、養老助老類、日常生活類5種消費類型。

報告中的消費陷阱和詐騙套路都算不上新鮮,不僅各級消費者協會甚至監管部門會時不時發布消費提醒,很多年輕人對家中老人購買保健品、理財產品也很警覺,會有意識地向他們普及防騙知識。奈何防不勝防,不法商家利用老年人渴望健康、需要陪伴、認知能力下降、與社會脫節等特點,打“健康牌”“溫情牌”,騙取不義之財。老年人容易被騙,除了自身辨別能力不足,還與老齡市場供給不足、需求沒能得到滿足有關。

加大反詐打擊和宣傳力度、暢通老年消費者維權渠道外,避免老年人掉進消費陷阱,還要為老年人提供更多性價比高的優質商品和服務,壓縮假冒偽劣產品的生存空間,營造安全、便利、誠信的消費環境,維護老年人消費權益。如國家發改委有關負責人所說,我國“十四五”期間,老年人的需求結構正在從生存型向發展型轉變,特別是1962年以后有一個“嬰兒潮”,現在陸續進入老齡化階段,新的老年群體消費觀念更新、消費意愿和能力更強。在老齡化程度高的一些發達國家,銀發經濟已經成為重要的支柱產業。而當前,我國中青年群體和兒童的服務供給豐富,老齡產業市場卻尚未成熟,面向老年人提供多層次、多樣化產品和服務的銀發經濟還有很大發展空間。

發展銀發經濟,順應老年人保健、理財等消費需求,不僅能把他們從不法商家手中爭取過來、防止其上當受騙,也能釋放老年群體消費潛力、推動老齡產業轉型升級。目前,我國老齡事業和老齡產業發展不平衡、不充分,老齡產業發展較為滯后。為更好滿足老年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一方面要逐漸健全老齡產品質量標準體系,推進養老服務認證工作,幫助老年人識別虛假宣傳等陷阱;另一方面要激活老年用品和服務市場,增加優質供給,比如,提升傳統養老產品的功能和質量,積極開發適合老年人使用的智能化、輔助性以及康復治療產品,在風險可控和商業可持續前提下開發老年人健康保險產品,等等。

開正門,堵偏門。聚焦老年消費群體的“急難愁盼”,為老年群體提供更多、更豐富、更規范的商品和服務,滿足老年人提高生活品質的需求,打造友善適老的消費環境,才能促進形成老年友好型社會,讓不法商家沒有可乘之機。(維辰)

標簽: 商品和服務 消費陷阱 生存空間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