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仿名人號 野火為何燒不盡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原標題:高仿名人號 野火為何燒不盡
近日,B站的微信公眾號發文辟謠:被永封處理的“莫言作家”為冒名注冊賬號。莫言本人也感到迷惑,他在微博回應,“毫不知情,也想知道是誰開的。”
假冒莫言,真的很賺錢嗎?此事引來廣泛關注。記者調查發現,莫言并不是第一位被高仿的名人,演員靳東更是在2020年就曾遭遇到“李鬼”。在這些假賬號的背后,潛藏著一條通過冒用名人形象在短視頻平臺養號、買賣賬號的產業鏈,這已經成為不少營銷號的詐騙新套路。
近年來,網絡上名人高仿號層出不窮。除了莫言、靳東,什么“假董卿”“假白巖松”“假陳道明”等等,但凡想得起來的名人明星,只要名氣足夠響亮,幾乎都被自媒體平臺高仿過。而這些仿冒賬號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假借公眾人物的名號吸粉引流,最后收割粉絲們的智商稅。
看上去他們行騙的套路并不高明,短視頻的制作大多也十分粗糙,不過是搬運名人公開的視頻和圖像,配上錄音合成。有經驗的網友或許就能一眼識破,但一些中老年人由于獲取信息的渠道單一,辨識能力不強,很容易被高仿號們牽著鼻子走。“假靳東”事件中為數不少的靳東中老年粉絲被騙情騙錢,就是典型的情形。
事實上,因為連帶名譽受損,也是出于責任,莫言、靳東、白巖松等名人本尊都出來打過假,靳東在兩年前甚至還正式起訴了某視頻平臺。即便如此,今年還有新的“假靳東”案發。這類明顯侵犯名人姓名權、肖像權和名譽權的高仿號,竟然還能在平臺上批量養號販號,做成熱門的產業鏈和生意經,實在有太多的問號等待捋直。
顯然,斬斷高仿名人號的利益鏈,不止是被侵害名人們的心愿,還是網友們的共同期待。只不過令人費解的一點在于:假冒名人的方式如此粗劣,平臺為什么會頻頻失守?有業內人士指出,非技術不能也,而是想不想為。客觀上平臺在流量熱度中成為利益攸關方,難免會有“裝睡”之嫌。
高仿名人號,總是野火燒不盡,確實令人尷尬。所以,被動“打鼠”不如主動預防和出擊。平臺要夯實責任,完善注冊審核制度,運用技術手段及時識別、清理高仿號。同時,執法部門要加大懲治力度,多方聯動補齊監管空白,加大全國打擊力度,讓這種騙人的伎倆失去生存空間。(陳江)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