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無用的資源,只有打不開的思路
(資料圖片)
原標題:沒有無用的資源,只有打不開的思路??
貧瘠的鹽堿地上也能種出優質糧?答案是肯定的。
位于大港油田腹地的太平村,土地全鹽量平均在7.14‰,最高達10‰,屬中重度鹽堿地,幾乎啥都不長。為了讓土地更“健康”,當地依靠改良技術來降低土壤酸堿度,有效抑制土壤鹽分,在鹽堿地上種水稻,種出滿田“稻香”。與太平村不同,同是向鹽堿地要糧,武清區丁家瞿阝村種的是小麥,他們將重點放在了選種、育種上,經過多次改良的小麥品種,耐鹽堿、更抗旱,也更適合這片土地。
旱有旱的對策,堿有堿的文章。鹽堿地是農業開發的重要制約因素,但只要利用得當,也能做好特色農業的大文章。關鍵在于,能不能將這種潛力充分發掘出來。
這背后是思路和觀念的轉變。你怎么對待土地,土地就會怎么回應你。盯著土地資源的不利方面怨天尤人,解決不了任何問題;立足資源實際,探索發展的路子,才有可能打開發展的新空間。土地先天條件的差異性是客觀的,但最終發展成效如何,取決于主觀能動性的發揮。仍以鹽堿地治理改良、改造提升為例,很多地方形成了具有區域特色的技術改良模式,如西北內陸區的膜下滴灌、濱海鹽堿地的暗管排鹽,等等。隨著治理技術的應用提升,貧瘠土地上的農業生產條件正得到有效改善。
以地適種,也要以種適地。加快選育耐鹽堿特色品種,把功夫下在種子上,是做好鹽堿地特色農業文章的一個重要章節。鹽堿地的綜合利用是持續性的發展命題,現在看來,挖掘其生產潛力,已經不是種出什么的問題,而是要向種好邁進。以科技為支撐,讓更多優良種子“適地”而生,鹽堿地上也能走出致富路。這個過程并不容易,需要摸清資源底數,也需要協同攻關,更需要通過引導、示范等為好品種的開發、推廣、應用創造有力的發展環境。土地提質改造、適地種源開發,兩端相向發力,鹽堿地上種出優質產品的距離會更短,農業高質量發展的路會更順暢。
“存在即合理”,沒有無價值的資源,只有打不開的思路。就像在科技助力下,曾被視為“無用之物”的工業廢氣、廢水都有了用武之地。鹽堿地也好,石頭山也好,都有著無限的利用空間等待去挖掘。因地制宜,量身定制,都能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財富。(李娜)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