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快訊 >

“食品界諾貝爾獎”違規宣傳污染市場環境,洋獎出洋相如何治理? 世界速遞


(資料圖片)

原標題:“食品界諾貝爾獎”違規宣傳污染市場環境,洋獎出洋相如何治理?

“國際獎”成了“國際謊”。據媒體報道,近日黃天鵝某款雞蛋10枚裝、30枚裝均獲“國際蒙特獎”金獎的消息,讓該“洋獎”出了洋相,也引發網友對一些所謂國際獎的質疑。

“國際蒙特獎”官方雖然宣稱國內不少評獎企業違背國家法規,使用“食品的諾貝爾獎”“食品奧斯卡”“世界食品品質”等夸大宣傳,甚至偽造和修改獲獎情況等情形,試圖把鍋甩給某些“貪名逐利”的中國企業,但也不可避免的折射出這個獎項本身的水分含量。比如,該獎項主辦機構透露,2023年中國有超過110余家公司的312件產品獲得了國際蒙特獎。

其實不止黃天鵝,包括今麥郎、洽洽食品、圣元、燕之屋、得益乳業等多家企業仍在進行“食品界諾貝爾獎”等違規宣傳。同時,山寨“國際大獎”在教育、影視等行業也風靡許久,這些所謂的“國際大獎”之所以受推崇,就是主辦方把握住了國內一些企業和一些人心靈深處的崇洋媚外情結。這本質上是一種不自信,因為自我貶低,就需要一些花里胡哨的“國際野雞獎”來標榜質量,加持聲譽。但他們顯然忘了,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企業產品質量好不好,好不好用,消費者是會用腳投票的,最多只能忽悠一時。

從洋文憑就是高水平,到洋商品就是好商品,再到洋獎就是最高獎……各種五花八門的國際獎被企業和個人用來裝點門面,提升身份,不禁讓人想起網上流傳的那個“人傻,錢多,快來”的著名笑話。有需求就有生意,國外主辦方針對國人的國際獎情結,專門設置獎項獲利,而獲獎企業和個人,又以此欺騙消費者,攫取利益。

顯然,時下這種“國際獎”,已然成為某些人和企業忽悠國內觀眾或者消費者的一種心照不宣的游戲。但這種所謂“國際獎”的欺騙行為,因我們的相關法律法規并不完善,并沒有受到嚴厲處罰。希望相關部門及時補上這一短板,同時對正規的國際獎做個公示,定期公布野雞國際獎名單,提醒企業和個人免受欺騙。

如果說,以前崇洋媚外倒還理解,現在我們的經濟社會發展已經不可同日而語,還對國際野雞獎趨之若鶩,這就不是蠢而是壞了。畢竟,相比他們從消費者身上獲得的利益,跑獎花費的費用不過是九牛一毛。

雖然我們的相關法律缺乏針對“國際獎”的要求,但對違規虛假宣傳的企業,還是要加大曝光力度和處罰力度,讓那些熱衷國際光環的企業和個人“竹籃打水一場空”。同時,全社會都應該自信起來,或者說,監管部門要用強有力的執法讓假冒偽劣無處遁形,給民眾自信,避免被“洋獎”鬧了笑話。(陸玄同)

標簽: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