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把教育數字化的好經念歪了
(相關資料圖)
原標題:別把教育數字化的好經念歪了
孩子中午不午睡,扣分;坐姿不正確,扣分;周一不穿禮儀服,扣分……半月談記者調查發現,一款覆蓋3000萬學生的教育類App“班級優化大師”在全國部分中小學校應用甚廣。這款App記錄學生在校的幾乎全部行為表現,并通過加減分給學生排名,公開評比。有的學校排名結果還與評先評優掛鉤。不少家長、學生對此產生新的焦慮。
新聞一出,網友們針對學校借助教育類App對學生進行所謂的全過程成長記錄,并跟學生評價檔案結合的做法產生了爭議。看起來是教育數字化的創新應用,實質上是將學生一舉一動皆納入管理評價之中:追跑打鬧扣1分,沒交作業扣1分,上課有小動作扣2分,上課走神扣1分,疏于思考扣1分……如此教育數字化,不過是一種背離教育初衷與教育規律的“以扣代管”“以扣代教”,不僅管不出效益,反而管出了壓力、焦慮甚至不滿。
對學生而言,單憑教育類App“班級優化大師”列出的加扣分項,如“舉手回答問題”“積極思考”“按時到校”“集隊快靜齊”“小組數學(語文)課堂第幾名”等加分,“沒有完成老師交辦任務”“沒有登記作業”“周一不穿禮儀服”等減分,對學生在校行為表現通過加減分進行排名、公開評比,無不顯得對學生管理的機械、生硬與無情。正如有家長質疑,因為孩子中午不午睡、坐姿不正確就扣分,這豈不是“要把學生管成傻子嗎”?
對老師而言,明確要求家長使用“班級優化大師”,及時了解孩子在校表現,在對學生加減分排名、公開評比的加持下,沒有家長不關注自家孩子的排名結果。相比之下,如果自家孩子的分值較低,家長會產生焦慮情緒,甚至拿孩子出氣。同時,家長被要求每天查看,孩子也非常緊張,一些減分多的孩子覺得“很傷自尊”,個別孩子甚至因此厭學,不想上學,況且有的老師量化打分全憑主觀,這無疑違背了教學管理評估的客觀性。
事實上,教育部三令五申,禁止學校、教師對學生成績進行排名,也明確要求教師不得公開學生成績和排名。2019年教育部等八部門聯合發布的《關于引導規范教育移動互聯網應用有序健康發展的意見》則明確規定,對要求統一使用的教育App不得向學生及家長收取任何費用,推薦使用的教育App不得與教學管理行為綁定,不得與學分、成績和評優掛鉤。類似“班級優化大師”教育App,戴上學情管理的面具,已然違反了規定。
我國教育一貫提倡“因材施教”。誠然,用數字技術賦能教育評價改革,是方向也是趨勢,為破解長期存在的教育評價難題提供了新的可能。但在實際應用中,切不可把教育數字化好經念歪了。無論教學管理與評價方式怎樣創新,都不能背離教育的初衷與教育發展規律,“教”與“育”都不能只靠冰冷的教育類App去記錄,更多的是需要“一棵樹搖動一棵樹,一朵云推動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一個靈魂”,才能更好地回歸教育本質。(付彪)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