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研究要透過“盆景”看“風景”
【資料圖】
原標題:調查研究要透過“盆景”看“風景”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更沒有決策權。當前,各地區正深入基層扎實開展調查研究,形成了不少高質量調研成果。然而,在實踐中,還存在少數調研者習慣于走經典路線、聽標準匯報、看官樣文章,誤把“盆景”當“風景”、錯把盆栽當全貌,背離了調研工作的初衷。
調研工作務求“實”。所謂“實”,就是作風要實,做到輕車簡從,簡化公務接待,真正做到聽實話、摸實情、辦實事。少數領導干部的“調研行”之所以變成“盆景展”,究其原因是缺乏務實精神。以前,少數地方一接到上級通知,首先想的不是如何反映實際情況,而是怎樣迎合上級口味,把著力點放在了門面裝點、材料包裝上,忽略了當地的特色特點、矛盾問題,調研者則“被動”跟著安排走,把調研當成了參觀、“看秀”,忽視了調查研究的實際實效。東漢史學家班固評價《史記》時寫道:“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調查研究同撰寫史書一樣,要聽真話、察真情,寫經驗、也談不足,如此才能充分發揮以文輔政的作用。
調研工作務求“深”。所謂“深”,就是要深入群眾,深入基層,善于與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和社會各界人士交朋友,到田間、廠礦、群眾和社會各層面中去解決問題。找資料、查檔案、入村戶、進田地、縱向梳理、橫向對比......想要得出一份言之有物的調研報告,哪一環節都不能少。調研者要眼睛“看”下去,身子“撲”下去,腳步“扎”下去,培養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掌握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方法,練就洞幽察微、見微知著的本領,積極為決策者提供有益參考。
調研工作務求“效”。所謂“效”,就是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要切實可行,制定的政策措施要有較強操作性,做到出實招,見實效。調研者要防止調查多研究少、情況多分析少、正面典型多矛盾問題少,避免提出的對策建議大而化之、空洞抽象,要始終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憂百姓所憂、慮群眾之慮,注重把調研成果轉化為解決問題、改進工作的實際舉措,使調研成果真正為人民服務,讓經濟發展成效為人民群眾所共享。
須知,“盆景”與“風景”并非完全孤立,而是個別與一般,局部與整體的辯證關系。體現經驗成效的“盆景”并不可怕,需要警惕的是錯把“盆景”當“風景”,一葉障目、以管窺天,最終忽略了整體情況。調研者要鍛煉透過“盆景”看“風景”的能力,提供復制“盆景”為“風景”的思路,打開讓“風景”中處處是“盆景”的格局,持之以恒、久久為功,不斷為推動當地經濟社會持續發展建良言、獻良策。(作者:?丁寧?)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