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快訊 >

從溜索女孩到白衣天使,讓“大山孩子”回得來留得住|今日熱門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原標題:從溜索女孩到白衣天使,讓“大山孩子”回得來留得住

十六年前,因在怒江上“飛索求學”,“溜索女孩”余燕怡進入公眾視野。十六年后,學醫歸來的她,成為怒江州人民醫院的醫務工作者,而且已經可以獨當一面。勤學苦讀、努力翻越大山的孩子,堅定回來建設大山、服務大山,這位女孩的故事,再次感動眾人。

“一定努力學習,將來回饋家鄉。”余燕怡兌現了當初的諾言。這些年,與“溜索女孩”作出同樣選擇的“大山孩子”越來越多。彝族小伙立克攏攏回鄉養牛,引領鄉親們蹚出小康路;苗家女孩施林嬌大學畢業直播家鄉風景風俗,助當地特產走出大山;“90后”袁小梅到老家發展養蜂產業,帶動周邊村寨找到支柱產業……他們見識了精彩的外部世界,又告別繁華回歸鄉土,他們深知家鄉發展的差距,愿意用誠意和知識回饋故里。

家鄉,是每個人的吾心安處。人們被“溜索女孩”們感動,是因為他們的選擇,飽含某種震撼人心的力量,流淌著雙向奔赴的溫暖。“家鄉醫療資源不充足”,所以余燕怡穿上了白大褂;“不忍心父母輩一直出去奔波”,所以袁小梅留下來當起了“養蜂人”。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自己淋過雨”,也“得到他人撐過傘”,享受了這片土地的滋養,感受到社會的善意,如今自己長大,便盡己所能建設家鄉,給更多人帶來美好、送去希望。以善意回饋善意,以愛心回饋愛心,激蕩起的正是鄉村振興最需要的正能量。

今天的大山,正在擁抱更多“歸來的孩子”,具備更廣視野、更高技能的他們回到鄉村,精心耕耘著“希望的田野”。當然也要看到,在泥土里扎下根、向上長,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如何讓他們回得來、留得住、干得好,呼喚社會各界予以方方面面的支持。積極回應他們的具體訴求,不斷完善人才激勵機制,搭好舞臺讓他們學以致用、學有所用,方不會辜負那些干事創業的雄心。而這樣的積極作為,其實也是一種“善意釋放”,必將支撐起更多“美麗蛻變”。

“在未來的日子里,我想見證它更多的變化”。看著過江溜索被堅固橋梁取代,一棟棟漂亮樓房拔地而起,一條條寬闊馬路不斷延展,余燕怡眼神堅定。期待更多人與家鄉一路同行,在廣闊天地間大展所長,描繪出最美的奮斗圖景。(田聞之)

標簽: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