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讓“教育焦慮”成帶貨工具
【資料圖】
原標題:莫讓“教育焦慮”成帶貨工具
在北京,有人在互聯網上編造散布多所學校現場接收小升初簡歷投遞的不實信息;在廣州,一些校外機構組織小升初“秘考”,采取線上報名、酒店考試,一場收費399元……新華社記者調查發現,中小學招生季臨近,一些個人和商家通過煽動焦慮情緒、虛構身份、捏造事實等方式誤導欺騙學生家長,牟取不法利益。
家長為何愿為“教育焦慮”掏錢?主觀上看,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難以保持理性的教育心態。客觀上說,雖然我國教育普及水平實現歷史性跨越,但教育資源不均衡現象仍一定程度上存在,優質教育資源自然成為“香餑餑”。一些培訓機構吃準家長心理,打著“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等口號,把違規培訓包裝為稀缺資源,誘導家長報班付費。從“海淀媽媽”到“美國藤校爸爸”,一些自媒體推出身份不明的“名校父母”“升學專家”,看似傳授教育理念、升學政策,實則心思“帶貨”、流量變現。以非法虛假信息煽動放大“教育焦慮”,不僅干擾學校正常教學和招生秩序,還可能誤導家長違背規律開展超前教育、傷害孩子身心。
個人和商家煽動“教育焦慮”,無非為個“利”字。但互聯網不是法外之地。對于這些借機斂財、缺乏底線的行為,職能部門應重拳出擊,壓實網站平臺主體責任,加強賬號名稱信息、專業資質認證、信息內容審核等常態化管理,提高教育類信息發布門檻,對屢次發布不實信息賬號加大懲治力度,形成有力震懾。近日,教育部辦公廳印發《關于做好2023年普通中小學招生入學工作的通知》,強調嚴格落實中小學招生入學“十項嚴禁”規定,暢通舉報申訴受理機制,嚴肅查處違法違規招生行為。針對巧立名目上課、私下隱蔽開班等亂象,教育部門應進一步細化“雙減”政策目標和落實細則,協同監管部門、經營主體、行業協會等多方力量,共同建立教育培訓治理常態化機制,遏止販賣“教育焦慮”不良傾向和風氣。
“教育焦慮”能成為帶貨工具,多是利用家長在教育方面的信息不對稱。學校應通過建立教育信息公開平臺,方便家長獲取學校教學特色、基礎設施、師資力量等關鍵信息,壓縮網上虛假信息傳播空間,緩解家長升學焦慮和攀比沖動。加大招考政策宣傳解釋力度,確保執行不走樣、不變味。
破除“教育焦慮”,必須轉變觀念。家長要擦亮眼睛,正確理解教育本質,不盲目追求熱門培訓機構,以積極多元視角評價孩子,避免“功利化、短視化”培養目標。政府、學校、社會形成合力,鏟除“教育焦慮”生存土壤,讓教育回歸本源,促進孩子健康成長。(阮孟玥)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