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士就義處,怎么就成了商業售樓部? 全球觀熱點
(相關資料圖)
原標題:烈士就義處,怎么就成了商業售樓部?
近日,有武漢網友發視頻爆料,林祥謙烈士就義處的標志牌被某售樓部的廣告牌遮擋,房屋主體也“變身”售樓部開辦私人畫展。消息曝光后,當地文保部門第一時間前往現場開展了批評教育,并督促整改。
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林祥謙烈士是中國工人運動的先驅,在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中慘遭殺害。為紀念他的“覺醒與抗爭”,承載那段英勇奮斗的光榮歷史,當地在其就義處立碑設牌、成立文保單位。如今房屋主體被開發成售樓部不說,鮮血鐫刻的紀念碑也被遮擋,這既是對烈士的不尊不敬,也傷害了國人的共同感情。
文保遺址被商業喧囂遮蔽,這樣的情況并不鮮見。這些年,隨著文物保護被提上重要日程,許多地方陸續著手盤活“沉睡的資源”。在此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跑偏現象,最突出的一點就是文物利用商業化氣息過濃。比如,名人故居變身飯店,歷史遺址成了房產樓盤,知名寺廟內藏私人會所,帝陵保護區卻開起了農家樂……
細究其間原因,固然有對文物保護與利用關系認識不足的因素,但文保單位生存承壓也是一項“催化劑”。從公開資料看,大多數文保單位的日常運轉,主要依靠財政撥款,尤其一些級別不太高的小單位,常常面臨經費捉襟見肘的尷尬。眼見運營承壓、文物吃灰,引入商業力量便成了必要的選項。雖說文物古建的再利用方向面臨約束,但到了現實中,一來監管跟不上,二來部分機構產權復雜導致多頭管理,多因素疊加也造成了“管理盲區”。
對文物最好的保護是再利用,對歷史記憶最好的守護就是讓它以全新的方式“活”在當下。但不管怎么用,保護都應是第一位。如果僅僅為了用而用、為了轉型而轉型,失了對歷史的敬畏,那么這樣的“活化”,反而是對文物的傷害。
事實上,文物本身就是可以好好挖掘的“IP”,緊扣內涵、盤活利用,完全可以大放光彩。例如,同樣是名人故居、烈士紀念遺址,有地方就將其改建成了公共圖書館,流水靜幽的環境彰顯著烈士氣節,也為附近居民提供了心靈休憩空間。當然,文物保護是一項系統工程,絕不是立塊牌子就萬事大吉。對于相關部門來說,對于文物不能“只管生,不管養”,增加了文物認定數量,更要給予充分的經費、人員等支持,把該管的管好,該守的守住。
保護好文物,就是保護好歷史的見證。心懷敬畏、共同守護,我們的文化歸屬感將在文脈傳承中成色更足。(雨馨)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