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快訊 >

當前時訊:高校向公眾有序開放應成為常態


(相關資料圖)

原標題:高校向公眾有序開放應成為常態

高校校園向社會開放成為近期人們關注的話題。在疫情防控政策調整后,大多數公共場所已經恢復自由進出狀態,但許多大學校園仍未向社會公眾開放,保持著相對嚴格的入校管理規定。

近期,復旦大學、同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一些高校開始向社會公眾開放,填寫訪客信息后即可入校參觀,給高校恢復開放開了個好頭。這一舉措受到了社會廣泛贊許和支持。

許多高校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和人文底蘊,這些說到底還是公共資源,應保持開放心態,讓公共資源有序向社會開放,建立開放共享的長效機制。上述高校在科學合理評估校園承載力的基礎上,采取預約入校方式,符合社會對高校的期待,滿足了公眾合理的參觀需求,讓人們更好地了解和感受大學的文化、學術和社會責任,促進高校與社會的緊密聯系和融合發展。

長期以來,人們對大學實行“閉門治理”的做法提出質疑,最根本的原因之一是大學的建設資金來源于公共財政,很多資源在建設之初就具有公共性質,因此建設成果本應向社會輻射,為廣大公眾所共享。倘若在大學校園與社會間建起“高墻”,實際上也降低了資源利用的效率。此外,高校的學術交流、產學融合、實習調研等活動,都需要與社會保持正常的聯系。從這個角度看,社會渴望開放的大學,而大學也需要在開放中擁抱社會。

不可否認,對部分高校來說,向社會開放確實會面臨不少壓力。例如,如何保障校園安全和秩序,如何維護學術自主權等。但是,這些都不能成為拒絕開放的理由。

針對潛在問題,高校需要結合具體情況,堅持有序開放原則,探索合理開放機制,包括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和安全保障體系,制定嚴格的參觀流程規定,加強對訪客的管理和監督等,促進公共資源共享,更好發揮高校促進城市文化建設的作用。

除了上海部分高校,北京、天津、湖北多所高校也已經宣布對社會公眾開放。如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定期舉辦“開放日”,邀請公眾前來參觀。南開大學通過開放校園,吸引大批社會公眾慕名而來;武漢大學則通過開設“大學之夜”活動,讓公眾有機會了解其教育理念、學術成果和文化底蘊,到大學“尋寶”。

這些實踐為更多高校做出了示范和表率:大學作為傳遞人類文明的精神高地,豐富的資源不能束之高閣,自當承擔更廣泛的社會責任,合理地開放校園,向公眾提供大學的公共設施和教育資源,這也有助于樹立大學形象,傳播治學精神,營造包容文化,培養公眾對學術的敬畏和崇仰。

隨著疫情防控政策優化調整,大學作為社會開放和包容的象征,應在引領社會盡快走向正?;矫鎿饚ь^的責任。公辦高校向社會開放逐漸成為社會共識。隨著時間的推移,相信在示范效應下,越來越多的高校會加入開放參觀的行列。(孔德淇)

標簽: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