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頭條!提防“教育焦慮”背后的套路
(相關資料圖)
原標題:提防“教育焦慮”背后的套路
在互聯網上編造散布多所學校現場接收小升初簡歷投遞的不實信息;一些校外機構組織小升初“秘考”,采取線上報名、酒店考試,一場收費399元……記者調查發現,升學季臨近,一些個人和商家通過煽動焦慮情緒、虛構身份、捏造事實等方式誤導、欺騙家長和學生,牟取不法利益。(據5月23日新華網)
販賣“教育焦慮”已成為一些不良商家帶貨牟利的工具。2022年,抖音教育創作者整體規模增幅超90%,粉絲數小于1萬的普通創作者不斷涌現,并持續高速增長。據媒體報道,此類賬號長期運營,可收獲部分穩定的粉絲群體,進而最終轉化為帶貨、流量提成等變現能力。一些自稱孩子是“高考狀元”“985名校”畢業的家長,看似分享升學政策、教育理念,實則帶貨繪本、玩具等。應該說,吸粉帶貨本身無可厚非,是常見的互聯網營銷手段,但是,當這種網絡營銷以大肆販賣“教育焦慮”牟利時,就存在諸多不恰當不合規之處,與“雙減”政策背道而馳。
稍作研究不難發現,販賣“教育焦慮”帶貨之所以能得逞,很多是利用群眾在教育方面的信息不對稱。道理很簡單,由于缺乏相關話題正面信息的及時引導,時下一些網絡直播賬號,抓住家長“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可憐父母心,炒作相關教育話題,販賣“教育焦慮”,一些家長在危言聳聽中少了理智、多了擔憂,進而一步步掉入這些主播、賬號炒作的陷阱。
有效遏止販賣“教育焦慮”的不良傾向和風氣,相關主管部門除了要及時依法依規對不守規矩的賬號主播進行查處和打擊外,更關鍵和緊要的是,要與時俱進鼓勵、培養一定數量的教育話題專業主播和賬號,用全面、科學的政策解讀,及時撥亂反正以正視聽,讓惡意炒作者失去炒作的空間和條件。
在具體操作中,不妨讓教育主管部門、公立學校開設相關網絡平臺賬號,積極制作教育話題視頻,尤其是針對一些被惡意炒作帶偏的教育話題,積極向社會及時推送,以正視聽。如此,正面教育話題風勁,惡意的販賣“教育焦慮”主播和賬號就難以為繼,進而以此帶貨牟利的現象也就失去土壤,不足為慮了。(余明輝)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