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共話高抗赤霉病小麥新品_新資訊
(資料圖片)
5月21日,國家小麥赤霉病綜合防控協同創新聯盟的育種、栽培、植保等60多位專家,以及江蘇省農業農村廳和各市農業部門相關負責人齊聚江蘇高郵,現場觀摩江蘇里下河地區農業科學研究所揚麥33推廣示范田,并就進一步加快赤霉病抗性育種和建立綜合防控技術體系進行深入研討。
農業農村部小麥專家組組長、揚州大學農學院教授郭文善介紹,小麥赤霉病是世界性病害,尤其近10年來,該病呈現傳播速度快、影響面積大的趨勢,成為我國糧食安全的最大威脅。由于赤霉病發生受小麥開花期的降雨和氣溫影響較大,難以準確預報,為防止赤霉病發生,長江中下游麥區一般都要防治2—3次,增加用藥用工成本。
“目前,主要解決辦法是加快選育并推廣高抗赤霉病品種,實現一般發病年份可以不防治或重發年份配合高效藥劑防治1次,以此有效控制赤霉病危害。”江蘇里下河農業科學研究所研究員高德榮說。
在南京農業大學農學院副院長王秀娥教授看來,揚麥33作為世界上第一個赤霉病抗性達抗級(R)的大面積推廣品種,為我國培育高抗赤霉病高產品種提供了例證,其大面積推廣將為我國控制赤霉病危害發揮重要作用。
2017年,由江蘇里下河地區農業科學研究所牽頭組建的小麥赤霉病綜合防控協同創新聯盟正式成立,共有20余家高校、科研院所和種子企業參與。2020年,該聯盟入選首批國家農業科技創新標桿聯盟。江蘇里下河地區農業科學研究所發揮聯盟協同作用,通過幾十年的研究積累,采用分子育種技術聚合抗病基因/QTL,在全球率先成功育成高抗赤霉病新品種揚麥33,其抗性經過眾多科研單位、生產和植保部門的驗證。
據了解,2021年來,揚麥33作為唯一具有抗赤霉病、白粉病“雙抗”結合的高產品種,已進入規模推廣階段,并被國內育種和科研單位廣泛用作育種親本和研究材料。2022年夏收,揚麥33在江蘇高郵實收畝產687.4公斤,江蘇東臺實收畝產712.1公斤。揚麥33已在長江中下游麥區的江蘇、安徽、湖北等地進行示范和推廣應用,今年夏收面積超50萬畝。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