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財經 >

小米Q1財報畫像:“兩高一低”驗證“并重”戰略 AI與汽車銜枚疾走_世界快消息

消費電子市場需求疲軟,24日晚間披露的小米Q1財報卻交出了一份超出預期的答卷。594.77億元的收入規模,以及32.33億元的經調整凈利潤規模,都實現了上漲,今天小米集團港股股價一度上漲5%。

拆解小米這份財報,有不少折射新變化的重要路標值得關注:利潤相當于去年四成,毛利率創歷史新高,庫存創兩年新低……這些路標成為小米“規模與利潤并重”策略靈活有效的實踐驗證,同時也折射出小米高端化戰略正在步入兌現期。

ASP與高毛利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中國大陸智能手機ASP創新高,是首季小米手機產品量價關系中最值得關注的切面。

小米一季度大陸智能手機銷量4000-5000元價位段安卓廠商中排名第一,市占率同比提升至24.1%。定價3000元及以上的高端智能手機出貨量占比同比增長4個百分點,大陸地區智能手機ASP創單季新高,同比增長超18%。

高端手機占比提升有效帶動了手機毛利率的改善。Canalys數據顯示,小米一季度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排名第三,達3040萬臺,市占率為11.3%,智能手機業務收入達人民幣350億元,毛利率為11.2%,環比提升3.1個百分點。

手機量價新變化,得益于小米高端戰略的推進。

近年來,國產手機品牌對高端市場的爭奪日趨白熱化,折疊屏、主打拍攝功能的旗艦等成為重要著力點。小米的高端化則陸續顯現出階段性成果,快速步入兌現期。

以小米13 Ultra為例,一方面是極致移動光學拍攝體驗;另一方面則是5000mAh大電池、小米澎湃電池管理系統、第二代驍龍8處理器等配套加持。

在24日晚間舉行的業績媒體電話會議上,小米集團合伙人兼總裁盧偉冰接受證券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13 Ultra市場表現遠遠超過預期,背后原因至少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堅定的技術投入和用戶洞察;二是與合作伙伴深度合作與聯合研發;三是小米在旗艦方面的表現非常穩健,這說明小米已經掌握了高端產品和高端品牌的方法論。

在高端戰略的加持下,一季度智能手機產品線下渠道GMV實現同環比雙增長。這也成為小米毛利率的走高的重要牽引。

財報顯示,一季度在重視運營效率提升并堅定推進高端化戰略的加持下,小米整體毛利率達到19.5%。創出歷史新高。這將成為小米夯實ROE和EPS水平的地基。

ASP與毛利率同步走高,Q1庫存卻創出近兩年新低。財報披露的庫存連續3個季度下降至426億元,為近9個季度以來最低水平。

對于庫存問題,盧偉冰回應證券時報記者表示,一季度庫存處于非常健康的水位。“上一個季度我們曾明確,今年一定要把庫存降下來,并承諾說會在一季度基本上解決完,留一點尾巴放在二季度,這個目標我們基本上已經實現。”

其他業務版圖也有不少可圈可點的地方。比如,深入協同手機×AIoT戰略,優化產品結構之下,小米IoT業務毛利率達15.7%,智能大家電品類收入實現連續5個季度同比增長;米互聯網業務收入70億元,毛利率達72.3%;全球及中國大陸MIUI月活用戶數分別同比增長12.4%和7.8%,達到5.95億和1.46億,再創歷史新高等。

大模型與小米汽車

除了財務數據,一些很有沖擊力的技術推進也非常吸睛。

小米集團在一季度財務報告會上透露,公司于4月成立了AI實驗室大模型團隊,目前已有超過1200名AI領域相關人員加入。該團隊將不斷探索AI相關的用戶場景,并利用自身技術優勢,以開放的態度與合作伙伴共同拓展更多機會。

盧偉冰明確,小米將積極擁抱大模型技術,但不會像Open AI那樣打造通用大模型,而是將深度結合業務需求,在小愛、MIUI等產品中應用AI技術提高智能化程度,并進一步提升商業效率。

此外,面對消費電子的缺“芯”少魂,小米再度明確了,會堅定不移地投資芯片。

盧偉冰表示,“自2014年開始嘗試芯片業務自研以來,小米始終高度關注著該領域,并且雖然過程并不順利,但小米在芯片方面的投入決心從未有過任何動搖。”他強調,一定要遵循芯片產業的發展規律,不能急功近利,也不能一蹴而就,還是要做好持久戰的準備,做長期奮斗的準備,應該以10年20年的視角去看這個事情。

這是小米“技術為本”理念的折射。今年4月,在小米新品發布會上,雷軍再次重申小米將繼續堅持“技術為本”,不斷加大研發投入。

一季度小米研發支出同比增長17.7%至41億元,并預計全年總研發投入將超200億。公司披露的最新研發人員占比已提升至超50%,約1.65萬人。截至2023年3月,小米已在全球獲得超3.2萬件專利。

小米研發的一大特點是,注重研發投入轉化率和產業化能力的結合。這使公司的研發成果在產品創新中不斷落地。

今年2月,小米發布300W有線快充技術、固態電池技術以及小米無線AR眼鏡探索版三項前沿科技成果;4月推出Xiaomi 13 Ultra聯合徠卡研發新一代Summicron鏡頭,打造小體積下更強的光路表現,搭載了聯合TCL華星研發的2K C7超色準屏幕,屏幕素質的進一步優化。

汽車是最受市場關注的方面,也是小米研發投入重鎮。小米最新透露的智能電動汽車等創新業務投入為11億元。此前公布的數據是,2022年小米在智能電動汽車等創新業務費用投入31億元,汽車業務團隊規模約為2300人。盧偉冰明確,小米造車進展非常好,還是按照原來計劃在明年上半年上市。

實際上,明年值得期待的,并非只有電動汽車本身。雷軍此前曾表示,小米的機會在于自動駕駛,目標也是2024年進入汽車自動駕駛行業第一陣營。汽車越來越成為一個獨立的生態,成為小米謀求增量市場的核心武器。

2023年是小米全面提速的關鍵年。按照部署,將繼續深入推進“規模與利潤并重”的新經營策略,以“技術為本”,聚焦高質量發展。電子行業向上周期臨近,造車進展良好,AI將賦能各業務,芯片領域決心不動搖……增加長期競爭力目標高懸,小米依然在路上。

(文章來源:證券時報·e公司)

標簽: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