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觀熱點:“插隊女”事件引發網暴 線上曝光不如線下溝通
原標題:“插隊女”事件引發網暴 線上曝光不如線下溝通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一個在特定場景內發生的事件,在特定場景內處理可能才是妥當的。把一個特殊事件,拿到互聯網上進行泛化的審視,就免不了跑偏
“你憑什么拉我?”“我就要插隊!”“我們不是好惹的!”這兩天,浙江金華橫店影視城某景區門口,兩名女子插隊被制止后情緒失控,暴怒懟人,引發網友廣泛關注。
而隨后疑似事件當事人也發聲了,稱其被冤枉,她并非沖到前面插隊,而是排錯了通道,發現排錯了之后“平移”到了旁邊。
平心而論,這不是一個大事,而是一個在“五一”期間常見到不能再常見的“混亂”:在人流量大增的情況下,很難避免一些因為個人的失誤、組織的無力而出現失序。不過,這件事卻提供了一個難得的“批判點”,網民大可站在一個上帝視角,表達自己的道德觀點,對當事人展開撻伐。
但事件似乎沒那么簡單。比如視頻拍攝者說這是“母女”,但疑似當事人回應是“婆孫”;視頻中說插隊者態度惡劣,但疑似當事人又說男子“兇狠地吼我且動手拉扯”;再比如別人指責她插隊,她卻說自己是“一點點排上來的”“排到上面就看到寫著‘年卡通道’以及‘團隊通道’,我沒有年卡,也沒有參團,所以就準備移向一邊的散客通道”。
無論這位疑似當事人確實與否,但她描述的那個場景倒不難想象,現場肯定是雜亂的,這點在視頻中也能看出。
這個視頻之所以引發巨大關注,大概和視頻中“婆孫”的“虎狼之詞”有關,諸如“我就要插隊”“你今天惹錯人了我告訴你”。但所謂“疾痛慘怛,未嘗不呼父母也”,說狠話未見得一定代表一個人的“思想覺悟”,更有可能是情急之下的憤激之言。
有媒體采訪了多位這兩天前往橫店影視城的游客,他們也稱沒有注意到“年卡通道”及“團隊通道”的標志。即便景區事后回應,明確“平移”也屬插隊,但據游客反饋,現場遠沒有這么涇渭分明,“不過這幾天橫店人很多,(團客、年卡標志的通道)基本都可以排隊的”。所以,這兩位游客到底算不算嚴格意義上的插隊,景區安排是不是還有合理化空間,倒是頗可以考究的。這么說倒不是為這兩位游客“翻案”,無論如何這是一個有爭議的排隊方式。而是事件的產生的漣漪,卻比事件本身更值得人們警惕。
一段個人拍攝的十幾秒到幾分鐘不等的短視頻,就可以成為一個廣泛轉發的“新聞”,并引發“全網聲討”,乃至網暴——比如兩位女游客被做成了惡搞表情包,甚至個人信息都被一一扒出。這種審判是粗糙的,“法庭”是簡陋的,處罰也是隨意的,但對一個人的傷害確是真實的。
其實稍微一檢索就能發現,以往反轉新聞有很多,就2022年就有諸如美團騎手勒索事件、女子深夜回家遭黑車司機尾隨敲門事件等等。當時,大義凜然的“正義網友”可謂山呼海嘯,但最后證明事實并非如此,這些是網絡審判“準確率”的一個注腳。
且不論這起插隊事件是否反轉,但現有信息也足以說明,正義感的釋放很容易,但斑駁的現實,很多時候沒法嵌入這種扁平化的“是非觀”——插隊當然不對,但考慮到現場秩序和景區組織,事情就會變得復雜。
而當有人把這樣的視頻發上網,其實就是敲響了網絡審判的堂前鼓,事件發展可能完全不受控。就像發布者后來在視頻評論區說希望網民不要網暴,但有些網民能不能聽進去恐怕就由不得他了。
其實更合理的做法,或許還是線下處理——當面溝通,或是請景區介入。一個在特定場景內發生的事件,在特定場景內處理可能才是妥當的。把一個特殊事件,拿到互聯網上進行泛化的審視,就免不了跑偏,把生活里可以一笑了之、握手言和的小事,變成糾纏不休、無窮無盡的煩惱。
這件事也應當引發思考:網絡曝光究竟在什么時候才是必要的?如果它帶來了普通人一顰一笑的緊張、舉手投足的無措、遠超行為本身的懲罰,這時還是應鼓勵的嗎?這些問題,人們應當去探索答案。(清波)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