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觀點:普通個體的過錯沒必要過度放大
(相關資料圖)
原標題:普通個體的過錯沒必要過度放大
“五一”假期,東陽某景區檢票口,兩名女子疑插隊時遭到一名男子勸阻,從而情緒失控,暴怒懟人。視頻上傳至網絡后,女子的容貌、言行遭到非議,網民創作了大量諷刺漫畫、表情包,甚至一部分有“惡搞”之嫌,并被網民大量轉發,對當事人造成巨大壓力。5月2日,疑似該事件當事人在網絡發聲,否認插隊,稱自己只是排錯隊后平移換隊。對于該說法,事發景點一名工作人員表示,游客排錯隊后應該重新排隊。
按理說,這只是日常生活中的小誤會,為什么卻“你方唱罷我登場”,占據了網友的視線“C位”?這反映出,廣大網民對現實生活特別是公共場所不遵守秩序卻理直氣壯的行為痛恨已久,因而能在短時間內形成較強批評聲浪。輿論背后的公眾情緒,有深層次社會心理原因,映射出大家期盼進一步提升公共道德水平的愿望。
但話說回來,這場風波歸根到底只是普通個體之間的小沖突,任何一方的過錯固然要被厘清,但也不應該過度放大,上綱上線。我們特別需要反思的是:未經允許,把生活中的磕磕碰碰上傳至網絡是否合適?很多人習慣于“嚴以待人,寬以律己”,于是生活中遇到他人的小瑕疵便揪住不放。實際上普通人犯下的錯,很多時候也就是自私一點、態度差一點、脾氣急一點……若是這些爭執都被拍下來發到網上,引發網友站隊、痛罵、人肉甚至網暴,難免過猶不及、傷及無辜,且會占用公共資源。互聯網是公共輿論場,不該成為普通人隨意拿來宣泄個人情緒的工具。很多事情一旦進入公共領域,后續發展往往難以掌控,有可能對方只是犯了個小錯,卻要承受十分沉重的代價。把“不文明事件”上升到“罪大惡極”層面,不合適也不應該。
為何每到假期,游客間的沖突就這么多?這個“五一”,人們出游的熱情空前高漲,多項數據都創出歷史新高。這么多人扎堆出行,在偏愛熱門景點、熱衷于拍照打卡的粗放型假日模式下,出游體驗不佳,景區資源承載力有限,難免導致一些人的情緒“一點就著”,一些沖突也就難以避免。
假期出游,本是為了清空積壓的憋悶、倦怠,寄情山水、放松身心。此時,公眾尤須彼此多一分包容、少幾分計較,多一點耐心、少一些惡意,這也是一個社會公共文明素養的體現。遇到他人的無心之過哪怕是有心之過,犯錯者固然要及時糾錯、反躬自省,但指陳他人錯誤者也應有話好好說,不必暴跳如雷。試想,如果排錯隊的女子能跟其他人好好溝通、男子也能好言相勸,還會有之后的系列風波嗎?(劉曉慶)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