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鎮都長一個樣”,商業化也應個性化_環球熱議
原標題:
(資料圖片)
“古鎮都長一個樣”,商業化也應個性化
“五一”假期你去哪玩了?
不少人出門旅游都會選擇去當地的古鎮逛一逛,感受當地最原始的風土人情,但是也有不少人吐槽,如今的古鎮貌似都長一個樣。網紅餐飲、漢服體驗店、紀念品店......從北到南,從東到西賣的都是同一套東西,簡直“旅游了個寂寞”。
的確,如今在地圖軟件上隨手搜一下“古鎮”,方圓三十里估計就有好幾個。俗話說,物以稀為貴,這么多古鎮,真的都值得走一走嗎?中國古城與文化研究院院長林鵬曾指出,“我國共有2800多座已開發或正在開發的古城鎮,數量肯定是全球第一。但真正能被人們(不包括專門從業者)記住的有幾個?不超過8個。”這樣的數據對比,或許很直觀地就反映出了當下古鎮文旅的弊病所在:同質化太嚴重,質量被數量淹沒。
小時候,一提起古鎮,我們能想起的,常常是課本上唐詩宋詞里的“意象”,是武俠小說里主角夢想起航和功成歸隱的地方,可是現在呢?坦白講,我能想到的就是烤腸、酸奶、臭豆腐……
經過近些年的發展,我們漸漸發現,本該是主打慢生活的古鎮,結果又成了商業市場的試驗田,陷入走馬觀花、打卡和快閃式的旅游節奏;本來是想遠離城市的喧囂,可是到了很多古鎮獲得的不是寧靜和淡然,而是吵鬧和疲憊。
嚴格來說,千鎮一面還不是一種惡性競爭,而是無效競爭,是一種竭澤而漁的短視競爭,它最終傷害的,是古鎮這個文旅資源池。別的不說,“古鎮都長一個樣”,這句話本身就十分具有“殺傷力”,它折射出的是人們對整個古鎮概念的失望和疲憊,也勢必會影響消費者對古鎮旅游的熱情和期待。
那么,什么樣的古鎮才具有生命力?一個很簡單的判斷方法是,當游客沒有去過時,馬上就可以說出來“據說哪里哪里不錯”;當游客去過了之后,在某些方面可以留下深刻的美好印象,這種獨特的預期和感觸,便是一個古鎮的特色之處,也即生命力之所在。 也因此,每一個古鎮都該做這樣的捫心自問:古鎮,給游客帶來的到底是什么?
有業內人士分析,烏鎮之所以如此成功,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烏鎮有居民。有了人,有了日常生活在這里的人,古鎮才有生活氣息,這是商業化無論如何都無法替代的。“烏鎮能取得商業成功,除了古鎮本身景致優美之外,還把特有的民居水閣、老宅深巷、船拳皮影和民間作坊當作重要的財富精心呵護,并對民間傳統文化進行了深層次挖掘。”
對照古鎮的發展思路和經營模式,今后一些地方再開發或者“興建”一些新的古鎮,是否應該設置一些必要條件和考核要求?或者說,古鎮所在地方的上級部門,能否扮演一個把關人的角色,將古鎮建設作為一個嚴肅性、全局性、長期性的事業去對待,而不是誰想上馬就上馬。
當下,是時候樹立這種意識了:古鎮,也是需要門檻的,也應該先天有一定的門檻。只有擁有一定的歷史和文化,才配得上一個“古”字;擁有一定數量的本地居民,保留一定的生活風貌,具備一定的旅游資源和服務設施,才配得上一個“鎮”字。(樊成)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