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播報:設立“不開發區”的智慧與遠見
【資料圖】
原標題:設立“不開發區”的智慧與遠見
最近,生態環境部南京環科所組建的長江江豚調查隊在長江靖江段發現兩個江豚族群,江豚數量在20到32頭之間。值得注意的是,“豚出沒”所在岸線恰好位于靖江“不開發區”范圍內。“不開發區”的設立讓“安家”的江豚越來越多,為當地帶來豐厚的生態紅利,也引發了人們對于“不開發”的深入思考。
靖江擁有52.3公里長江岸線,是我省長江岸線最長的縣級市。在“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戰略導向下,靖江于2016年劃定不開發岸線17.35公里,專門用于建設生態濕地和公園,提出“永久不開發”,被當地人稱為“不開發區”。在該區域內,當地著力保護生態原貌、涵養生態岸線,實施沿江10公里的長江岸線生態修復示范段項目,推進沿江區域環境整治、生態修復、文化塑造等工作。
在許多地方熱衷設立開發區的當口,靖江劃定“不開發區”,此舉當初令許多人不解。經歷七年之“養”后,人們終于領會到“不開發”的智慧。長江是我們的母親河,保護好長江就是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但存方寸地,留與子孫耕”,給后人留下一江清水,是沿江所有地區的必盡之責;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是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必須堅持的戰略定位;讓長江永葆生機活力,是流域內每一級政府的頭等大事。
對一個地區來說,開發當然是必要的,但有時候“不開發”更能體現遠見。在密集的連片開發區適當“留白”,可以減輕周邊環境壓力。尤其是對于長江兩岸來說,生態系統非常脆弱,一旦破壞很難恢復,甚至有可能產生災難性后果。如果長江被污染了、生態被破壞了,即使有再多的錢,人們也無法看到水清魚躍、江豚嬉戲的美景,那樣的“開發”意義何在?
江豚再現長江靖江段、流連在“不開發區”,是“微笑天使”對于長江保護的回饋與褒獎,從中也可以看到,設立“不開發區”既是一種責任擔當,也體現智慧與遠見。(胡波)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