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快訊 >

求職沒跟上“社會時鐘”不必過度焦慮


【資料圖】

原標題:求職沒跟上“社會時鐘”不必過度焦慮

“從高考到上大學,再到讀研,一路都挺順利,現在卻在找工作上被‘卡住’?!眳呛剖悄暇┠掣咝獙卯厴I生,他表示自己曾每一步都合上了“社會時鐘”的節拍,但臨近畢業找不到工作,讓他有種“沒跟上節奏”的感覺。

“社會時鐘”是指一種由主要生活事件排序而成的規定性時間表,它約束著個體要遵守固定的規范。我們常聽到的“到什么年紀做什么事”,就是“社會時鐘”的直觀體現。如果人生節奏落后于社會規定的時間線,這種“時差”就容易使人產生焦慮不安的情緒。

尤其是當指針指向“畢業”這個節點時,就業與否就成了衡量畢業生有沒有跟上節奏的標準。但現實情況是,2023年高校畢業生將達到1158萬人,求職處境不容樂觀。對于大多數應屆畢業生來說,如果錯過了春招,就意味著要等到下半年的秋招,與2024年的畢業生“競爭”工作崗位。因此,不少忙于求職的畢業生,難免會產生“時間”上的緊迫感。

誠然,在嚴峻的就業形勢面前,畢業生們無法“背著手,從容地踱方步”,但也不必過度焦慮。因為“社會時鐘”雖說劃定了“人生步驟”,卻不是非得按照既定路線走,有時候“另辟蹊徑”反倒更有可能看到“柳暗花明”。

就目前來看,除了畢業生要有面對壓力時的“松弛感”,父母的理解與社會層面的支持也很重要。比如,有些父母會“關心我找工作的進展,但不會催促我,而且會在經濟上盡可能支持我”,而日前蘇州推出“大學生到當地求職可免費住宿14天”的政策,也是對畢業生實打實的幫助。

在學習時秉持“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的緊迫感,在找工作時保持“何妨吟嘯且徐行”的淡然心態,再激烈的就業市場,終歸會給自我定位清晰、個人能力過硬的學生發揮的舞臺。(王志順)

標簽: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