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氣度下降、猴價下跌,臨床前CRO龍頭昭衍新藥4大股東5年減持近兩成股份
(相關資料圖)
近日,國內從事藥物臨床前安全性評價服務CRO龍頭昭衍新藥發布2022年年度報告:2022年營業總收入為22.68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49.54%;歸母凈利潤10.74億元,同比增長92.71%。
在營收和利潤創下歷史新高的同時,是公司實控人和核心高管的輪番大幅減持。根據2022年年報,其四大股東5年共計減持了公司19.2%的股份。
而作為昭衍新藥實控人,周志文及馮宇霞夫婦在過去一年中還在持續減持股份。數據顯示,2022年一季度末,夫婦二人合計持有昭衍新藥36.19%的股份;而根據其2022年年報,二人合計持股已降至34.34%。
有業內人士指出,昭衍新藥股價的持續下跌與近一年來CRO的景氣度下降有關,生物醫藥融資額持續下降,市場對創新藥未來業績釋放呈現悲觀情緒,從而傳導到下游的CRO企業;此外由于美國持續加息,也影響了生物醫藥融資規模和進度。
而隨著需求端的減少,臨床前開發業務的關鍵稀缺資源實驗室用猴價格也開始逐步回落。
CRO企業高管頻頻套現
2017年昭衍新藥上市,彼時,昭衍新藥四大股東馮宇霞及周志文夫婦、顧曉磊、顧美芳分別持有28.55%、15.71%、8.8%、6.03%公司股份。
但根據2022年年報顯示,四人的持股比例分別僅剩22.31%、12.03%、3.62%、1.98%。也就是說,在這5年的時間里,四人共計減持了公司股份19.2%。
近一年來,大股東更是以“小步快跑”的方式頻頻減持,去年5月至6月,馮宇霞及周志文夫婦輪流小額減持加起來14次。而昭衍新藥股價也從2021年10月的129.76元/股下跌至今的58.64元/股。
對此,昭衍新藥并未正面回應,其董秘回復指出:高管減持是基于自己的資金需求,不代表不看好公司的未來發展。
事實上,由于昭衍新藥的多數業務來自國內,不受地緣政治影響,且近年來隨著創新藥研發的持續升溫,CRO企業一直保持較高景氣度,其一直頗被業內看好,股價也水漲船高。
2022年年報顯示,昭衍新藥2021年在手訂單29億元,去年新簽38億元,22年消化的22億,當前在手訂單在45億左右,基本能覆蓋兩年營收水平。
在業務方面,昭衍新藥有一定的護城河。
與其它做臨床研究的CRO企業不同,昭衍新藥1995年以藥物臨床前安全性評價業務起家,是國內安評領域龍頭之一,2021年市場份額為12.3%。2022年年報顯示,其非臨床研究服務收入22.13 億,占總收入97.6%。
臨床前安全性評價領域具有高壁壘特征,昭衍新藥是目前國內少有的擁有兩個GLP實驗室的安評機構,同時也是在安評中心資質認證上擁有國內同類最多的資質企業之一。
不過有業內人士指出,生物醫藥融資額持續下降,市場對未來業績釋放呈現悲觀情緒,從而傳導到下游的CRO企業;此外由于美國持續加息,也影響了生物醫藥融資規模和進度,昭衍新藥股價的持續下跌或與此有關。
而高管的持續減持套利無疑也讓不少中小投資者內心存疑。
事實上,CRO企業高管減持并非個例,CRO龍頭之一康龍化成3月30日晚間公告稱,公司實控人及其一致行動人計劃在2023年4月28日至9月28日,合計減持不超過2.1%的公司股份;主要股東信中康成及其一致行動人信中龍成計劃合計減持不超過6%的公司股份。
需求減少,猴價下跌
值得注意的,此前“有價無猴”的實驗猴市場出現回調趨勢,有數據顯示,最新猴價已從2022年最高點20萬元/只跌至14萬元/只。
對于昭衍新藥來說,擁有穩定的猴子資源是其另一核心優勢。
實驗室用猴一直是臨床前開發業務的關鍵稀缺資源,對臨床前CRO企業的訂單承接和訂單執行起關鍵性作用。
2022年4月29日昭衍新藥以18.05億元連續買下兩家公司——廣西瑋美生物和云南英茂生物,這兩家公司核心資產分別是9941和9622只猴子,加上昭衍新藥自己的3212只,猴子總數已達22775只。
對于此前實驗室猴短缺,CIC灼識咨詢合伙人王文華向藍鯨財經記者表示,在新冠疫情期間,相關藥物及疫苗研發需求的增長造成了全球對實驗用猴的需求陡增。
“價格的上漲以及出口訂單量的上升也導致了國內實驗室猴的漲價以及短缺。雖然2020年初中國已經叫停了實驗室猴的進出口,實驗室猴的低存欄量、較長的繁育期,以及國內新藥研發需求的上升仍然造成了適用實驗室猴源的緊缺。”王文華說。
不過,隨著近期疫情防控政策優化和野生動物的進出口貿易政策調整等因素影響,近期猴價開始回落,此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市場需求開始減少。
公開數據顯示,2022年,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藥品審評中心(CDE)受理申請以注冊申請類別統計,受理新藥臨床試驗申請1226個品種(受理號2197個),同比減少4.9%,為五年內首次下降。
生物醫藥行業熱度在減退仿佛是每個醫藥人的共識,不過,值得慶幸的是從融資數據來看,我國生物醫藥板塊在今年3月出現了明顯的回升。
中郵證券指出,從2023年Q1我國生物醫藥投融資輪次來看, A輪融資事件數占比有小幅提升,從去年的48.3%提升至今年的51.0%;B輪事件數占比出現大幅提升,從去年的15.0%快速上漲至今年的26.5%,提升了11.5個百分點。
中航證券認為,醫藥行業基本面方面,政策層面來看,集采等政策已趨于常態化;業績層面來看,在已公布2022年業績的公司中,營業收入實現同比增長的上市公司占79.14%,歸母凈利潤實現同比增長的上市公司占61.44%,歸母凈利潤為正的上市公司占85.08%。
綜合來看,行業基本面表現依舊穩健。
(文章來源:藍鯨財經)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