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靠什么搶抓人工智能風口
【資料圖】
原標題:京津冀靠什么搶抓人工智能風口
眼下,不少研發于北京、成長在天津、制造于河北的人工智能產品正從天津港走向全球。創新賦能,協同發力,長期困擾人工智能的應用轉化難題,正在京畿大地實現新的突破。
當今世界,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方興未艾,人工智能被視為重要風口,也成為各主要經濟體創新布局重點。而回顧人工智能的發展之路,落地應用轉化水平是檢驗其成色的指標。一般而言,發展人工智能有三個要素,即數據、算力和算法。放眼全球,有的地方算法編寫走在世界前列,但相關基礎設施建設不足,算力無法充分落地;有的地方坐擁大量數據中心,但IT人才匱乏、薪酬難有競爭力,算法創新受到限制;還有的地方萬事俱備,但其他產業門類有限,等不來“應用”的東風……看似只是編程,實則是研發、應用與制造的全產業鏈合作,人工智能的高門檻決定了其發展必須依托特定區域內創新資源的集聚與互補,而這恰恰是京津冀地區的優勢所在。
北京科教資源豐富,互聯網產業發達;天津是先進制造研發轉化基地和國際港口城市,高科技研發具有一定基礎;河北則在鋼鐵、汽車、能源和生產成本上優勢明顯。近年來,圍繞三地區位特色與資源稟賦,京津冀致力于完善頂層設計、優化協作機制,促進人工智能產業高質量發展。北京亦莊連續多年舉辦“世界機器人大會”,匯聚全球優秀創意;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積極對接人工智能企業需求,免費幫他們尋找辦公場地、投資機構;河北積極將新能源與算力建設相融合,“中國數壩”為人工智能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燃料”……數據顯示,全國2200家人工智能骨干企業中,652家在京津冀地區,并廣泛分布于企業技術集成與方案提供、新媒體、數字內容和智能機器人等16個應用領域,是全國人工智能科技創新資源最為密集的地區之一。
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人工智能產業集群,是當前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要目標之一。但就現實來看,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創新發展,對算法創新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這是京津冀地區的弱項。目前,全國347家人工智能新型創新組織中,京津冀僅有33家,占比9.5%,落后于長三角、珠三角。從這個意義上說,更好專注人工智能的風口,還需要三地在深化協同上進一步發力,深挖政策潛力,通過打通研究型大學、平臺和初創企業創新活動的邊界,加速推動人工智能原始創新和產業發展的進程,構建富有活力的產業創新生態。
科技資源高效共享,創新要素自由流動,創新主體高效協同,期待協同發展人工智能的例子在更多行業、更多領域引發蝴蝶效應,寫就京津冀科技創新高質量發展的靚麗答卷。(鮑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