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新視野】莫讓發明專利“待字閨中”
(資料圖)
原標題:莫讓發明專利“待字閨中”
發明專利多不一定意味著科技創新水平高。必須進一步消除科技創新中的“孤島現象”,打通“知產”變“資產”的關卡,加快專利邁出“高閣”的步伐,將更多發明專利轉化為發展紅利。
發明專利是一個國家掌握科技和產業發展主動權、參與全球競爭的核心戰略資源和最大財富。國家知識產權局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底,我國發明專利有效量高達421.2萬件。其中,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為132.4萬件,占發明專利有效量的比重超過40%。《世界知識產權指標》報告顯示,我國是世界上首個國內發明專利有效量超過300萬件的國家,發明專利有效量已躍升至全球第一位。
發明專利量質齊升,充分彰顯了我國迸發的創新活力、強勁的發展動力,進一步夯實了我國科技自立自強和高質量發展的基石。然而,發明專利多并不一定意味著科技創新水平高。這是因為,發明專利若“待字閨中”,將會失去廣泛的應用價值、巨大的經濟價值,難以支撐經濟發展和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2022年,我國內資企業發明專利產業化率為46.5%,科研單位為13.3%,高校為3.9%。與發達國家或地區同類型專利權人的專利產業化水平相比,還有明顯提升空間。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加強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強化目標導向,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這對發明專利轉化運用提出了更高要求,指明了方向路徑。需要我們進一步消除科技創新中的“孤島現象”,打通“知產”變“資產”的關卡,加快專利邁出“高閣”的步伐,將更多發明專利轉化為發展紅利。
要激活專利轉化源頭活水。積極倡導發明專利只有轉化才能實現創新價值、不轉化是最大浪費的理念。力求發明專利的歸屬和權益分配機制更優,專利授權、技術入股、風險補償等成果轉化細則更實,科技評價體系、獎勵資助體系和職稱評定體系中發明專利轉化應用的權重更高,技術轉移專業機構、中試平臺等建設的支持力度更大。要千方百計攻克創新主體不敢轉、不想轉、不會轉、不易轉的隱性壁壘,激發人才活力,點燃創新激情。
要保障專利轉化落地見效。一是完善發明專利價值評估標準體系,提高甄別、遴選高價值發明專利的本領。二是創新以獎代補、以投代補、先轉后補、減費降稅等方式,防止發明專利“空轉”“虛轉”。既要織密保護發明專利產權的“鐵布衫”,也要圍繞發明專利產業化構建資金鏈,拓展質押融資、作價入股、科技保險、證券化等多種市場化渠道,使發明專利能夠成為持有人的“現金流”。三是多層次、大體量培養高學歷、高職稱和從業經驗豐富的技術經理人。著力推進高水平技術要素市場、專利運營服務平臺和新型研發機構等平臺建設,支持發明專利技術產品試制風險投資機構和信用擔保機構發展,創新“先用后付”“首付分期”等轉化模式,推動發明專利下“書架”上“貨架”。
要實現專利轉化供需對接。一是架起供需對接“信息橋”。整合各類信息資源,建立集中發布專利許可轉讓信息的“專利連鎖超市”,編制科技成果需求清單,發布新應用場景目錄,打破發明專利供需的信息壁壘。二是開通供需對接“直通車”。創新“企業出題+院校答題+市場閱卷”等模式、路徑,組建龍頭企業牽頭、中小企業參與、科研院校支撐、各創新主體相互協同的創新聯合體。定期開展科技計劃成果路演行動,積極舉辦科技成果峰會、科技成果轉化論壇等,鼓勵學界、企業與金融深度合作,加快推動發明專利工程化產業化。鼓勵科研院所和高校設立發明專利管理與運營基金、發明專利產業化種子基金或創投基金,用以扶持技術工程化、規模化、產品化驗證,提高從專利到技術再到商品的轉化效率。(陳文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