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技術殺入攝影圈,人類攝影師真的要失業了?
3 月 15 日,AI 繪圖工具 Midjourney 發布了第五代 V5 模型,由其生成的一張“中國情侶”圖片因效果酷似真人火爆“出圈”,其質量水平被一些 AI 藝術愛好者稱為“非常完美”。
不到一個月,互聯網上鋪天蓋地都是網友們用 Midjourney 生成的各類圖像,題材涵蓋人物肖像、商業廣告、城市街景,甚至特朗普、Obama 等名人流落街頭的落魄形象。還記得去年 8 月獲獎的《太空歌劇院》嗎?那幅畫也是用 Midjourney 創作的。而此時,距離 2022 年 3 月 Midjourney 首次面世僅一年時間。
令人驚訝的不是 AI 的出現,而是 AI 技術日趨逼近真實攝影效果的快速迭代。在其“創造者們”看來,它迭代后的水平也同樣讓人興奮。“Midjourney V5 目前對我來說感覺像是在視力不好太久之后終于戴上了眼鏡,”使用 Midjourney 創作的平面設計師 Julie Wieland 說,“突然間你看到了 4K 的一切,感覺不可思議但又令人驚嘆。”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這股旋風也吹到了攝影行業,已有大量專業人士開始試水 AI 創作。在微信公眾號、小紅書、B站等社交媒體平臺,一些攝影師發布圖文或視頻記錄了 Midjourney V5 的使用結果,一時也引發諸多“AI 技術會不會替代攝影師”的相關討論。
01、高超的 AI 尚不完美
AI 技術的生成效果到底如何?
華東師范大學攝影教師吳曉隆試用過 Midjourney V4、V5 兩個版本,覺得“V5 的效果確實更逼真了”。
“上面這張圖片是當時 V4 生成的,使用了黑人、復古、室內、聽音樂、燈光等關鍵詞,除了手指是 6 根,其它都很完美了。V4 生成出來的人像基本是一個人的大頭照,比較單一,到 V5 就非常多樣化了,各種景別都有。”
在吳曉隆的另一項測試中,Midjourney V5 顯示出了驚人的模仿能力。只要在 Midjourney 中輸入一串簡單的指令:photo by xxx,其中 xxx 是一些著名攝影家的名字,AI 就能準確識別并呈現那位攝影師的創作風格和畫面質感,并在不到 1 分鐘內渲染 4 張可供選擇的圖片。
對于 Midjourney V5 的表現,吳曉隆給出四個字“又驚又喜”:“驚訝的是我簡單輸入幾個字,它就能出來完整一張圖,喜的是它跟我想的雖然不完全一樣,但是也有美感,而且比我想的更豐富。”
小紅書博主龍二圈因對 AI 技術感興趣,也率先嘗試用 Midjourney V5 生成了《北京胡同十歲小孩》和《粉色娃娃的刻板印象》兩組 AI 圖片,她認為 Midjourney 的表現結果“甚至可以與真實拍攝的攝影作品打平分”。
“V5 版本雖然在手和文字的表現上稍微欠佳,對人物刻畫的精細程度卻讓人意想不到。在使用之前我想象的是,它能差不多把人的面貌描繪出來,就達到預期了;沒想到的是,它比預期之中能更精細準確地刻畫人的面部表情,與背景之間的關系也比較和諧融洽。”
Midjourney V5 呈現出了高超的繪畫技藝,卻仍然無法實現完美的交互。攝影師 Z 試用后的體驗是 —— 關鍵詞對 AI 生成圖片的結果影響很大。
“英文能力較強、了解攝影專業術語的人,使用 Midjourney 這種 AI 軟件得到的結果會更理想。如了解光線、場景、比例、色溫等攝影基礎詞匯,并知曉藝術流派,深諳攝影美學的專業人士,使用 AI 軟件會獲得比較好的效果。”
對此,攝影師 Z 還進一步舉例:假設要創作一幅創意圖片,如果給 AI 的指令是“周受資舌戰群儒”這一類新聞標題式的描述,可能無法直接生成理想結果,AI 必須要得到更加準確的描述性指令。
除了給 AI“喂”關鍵詞需要極強的技巧之外,在部分攝影師的體驗中,也會發現 AI 存在“刻板印象”的蛛絲馬跡。
“我讓 AI 生成五個女攝影師舉著相機給一個穿粉色 T 恤的男性拍照,結果 AI 生成的是男性舉著照相機,女性穿著粉色 T 恤,無論如何修改關鍵詞,都得不到想要的結果。”龍二圈就曾遭遇這樣的“無語事件”,“讓 AI 生成很多中國小孩,這些小孩常常看起來不那么‘陽光燦爛’,衣著也常常是破舊的狀態,有種愁苦味,直到我不得不增加關鍵詞‘一個有錢的中國小孩’。”
在“刻板印象”的背后,是數據庫陳舊、照片素材有主觀意味?還是 AI 的邏輯中有刻板印象?攝影師們無法給出答案。
02、AI 不會成為這樣的 0.01%
盡管 Midjourney V5 的交互目前還并不趨于完美,但其現象已帶動了大規模關于“AI 替代攝影師”的爭論。不乏網友在生成作品下評論“攝影已經不存在了”“AI 將取代攝影師”……
對于 AI 技術是否會取代攝影,可能得分別討論,業界更為普遍的觀點是“在 AI 技術之下商業攝影最危險”。
在龍二圈看來,一部分套路千篇一律的商業攝影會被替代。“可以想象,由一個熟練的‘AI 訓練師’使用 AI 來生成圖像,成本更低、時間更短、也更符合客戶想要一遍又一遍改到滿意的需求。”
而吳曉隆則進一步提出,商業攝影在 AI 時代下會順應“剛需保持、低端淘汰、高端求變”的規律。“剛需就是證件照,婚紗照這種;低端的一些沒有創意的攝影都會被 AI 淘汰;高端的比如拍明星廣告,也需要求變,否則到時候只要人臉數據授權,也可以 AI 生成出來。”
新聞攝影、紀實攝影與藝術攝影,在 AI 技術面前則更“樂觀”。在攝影師眼中,AI 技術更等同于算力,或者說只是一個可能的輔助工具,而攝影,還是以人為本。“人們會更需要好的新聞照片,這方面的需求會因為 AI 而加大,看多了假的就想看最真實的。”吳曉隆分析。
攝影師 Z 也持類似觀點,認為 AI 無法實現新聞及時性、人的創作性和靈性。“機器最終只是模仿人類,但不可能替代人類的創作性。當一位攝影師帶著心情和性格去拍攝記錄,他所展現的不僅有畫面,還有人類獨有的憐憫、關懷與愛。就像一位谷歌工程師所說,人的靈性永遠不可能被替代。”
與此同時,AI 似乎還無法達到讓攝影專業人士完全認可的水平,創作雖然驚艷,但業內人員依然能看出不是“真的”。吳曉隆認為“AI 還是差了一口氣,只有表面相似沒有內核,經不起深究。”
尤其是在藝術攝影方面,大家只希望 AI 作為輔助存在。“藝術攝影需要創作者擁有對世界的感受和對庸常的叛逆,但 AI 沒有情緒,它生成的圖像更多是基于機器學習和概率,而不是對世界的感受。在藝術攝影部分,AI 更適合幫助藝術家收集信息。”龍二圈說道。
攝影師 Z 給出了類似的觀點,他認為 AI 或許可以給當代藝術帶來一些靈感,“機器看過的肯定比人看過的多,那么機器也許可以給人一些思考的源泉。未來的當代藝術與商業創作中,人們其實可以用 AI 為自己畫出想象出的場景,以作為實拍前的驗證。”
總體而言,似乎大家并不擔心 AI 替代人類。誠如攝影師 Z 所說,像塔可夫斯基這樣的藝術大師,一兩個世紀才會誕生一位,他們極大地拓展著藝術邊界,AI 不會成為這樣的 0.01%,只能是給人們帶來一些啟示。
03、有圖有真相的時代過去了
隨著“高智商”AI 掀起新一輪的 AI 革新,人們似乎在各領域對 AI 都產生了極高的期待。英偉達創始人 CEO 黃仁勛將這一輪技術革新稱為“AI 的 iPhone 時刻”。他認為,AI 可以幫助人類打開“腦洞”,激發人類的創造力,提升生產效率。
在攝影領域,的確也誕生了眾多積極看待 AI 的探討。作為大學老師,吳曉隆更傾向于積極引導學生,“AI 不會搶走他們的工作,相反會創造更多可能,應該主動迎接變革”。攝影師們近期也在不停思索如何將 AI 技術應用在專業中。
但即便攝影業界積極地看待 AI 帶來的創造性變革,他們也同樣擔心相關技術演變帶來的另一重“風險”。如一位網友在評論中寫道,“‘眼見為實’這四個字從此距離人類越來越遠”,當 AI 生成的攝影作品日益逼真,人們又該怎樣分辨何為真實。
對此,未來的攝影行業似乎更需要驗證 AI 的工具出現。“我覺得一定是需要某些規則來識別以避免 AI 生成以假亂真,也許可以開發一個辨別是否是真實照片的 App,比如就叫做‘照片真實辨別器’,判斷照片是否由 AI 生成”,龍二圈說道。
“有圖就有真相的時代過去了,我們確實需要面對這些問題。”攝影師 Z 亦認為技術變革的腳步無法阻擋,“潘多拉的魔盒一旦打開,人們無法停止探索的腳步。我們唯一能夠思索的是,怎樣創造對抗的工具去遏制 AI 生成圖片所產生的法律與道德風險,以及怎樣避免掌握 AI 算力的人和組織,利用 AI 的通道去影響公眾思考,通過掌控技術去掌握話語權。”
如今,AI 技術對攝影與其相關產業影響會有多深,依然無法全盤判斷。
但可預見的是,身處 AI 洪流中的各行各業,都要開始思考“如何與人工智能共處”這個問題了。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慢放 (ID:manfangsd)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