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病樹別看衰整片林
(資料圖)
原標題:除病樹別看衰整片林
8月19日,我們將迎來第六個中國醫師節。今年的醫師節注定與往年不一樣——7月以來,被稱為“史上最強”的反腐風暴席卷整個醫藥行業,隨著各地“醫蠹”應聲落馬,反腐還在繼續深入。8月15日,國家衛健委發布的《全國醫藥領域腐敗問題集中整治工作有關問答》提到,要實現醫藥領域腐敗問題治理系統化、規范化、常態化。
決心力度大、調查面廣、系統性強,是此輪醫藥行業反腐的突出特點,因此涉及的業內人士不在少數,社會面上形成了超高關注度。然而在這個“刮骨療毒”的關頭,我們要時刻牢記醫藥領域反腐的初衷是肅清“醫蠹”,凈化醫療生態,還利于民。醫藥領域反腐本質上是深化醫藥改革的行動,值得期待,全社會應該共同營造健康理性的輿論氛圍為之護航。
當前,隨著一些醫療腐敗案例的公開,輿論場上“有一個算一個”“醫生沒幾個是清白的”等論調不時冒出,還有人編造“張文宏妻子是醫藥代表”等謠言,釋放“仇醫”的“毒氣彈”。壓力之下,一些醫生發出了“加班沒有加班費”“極少貪腐代表不了辛苦的群體”之類的聲音,多少帶著點無奈。
除病樹別看衰整片林。醫藥領域反腐值得期待、十分必要,但輿論如果對整個醫藥行業、醫生群體帶上“有色眼鏡”,反而會束縛住整治的手腳,不利于反腐向深處推進。老百姓都知道,“不放過一個壞人,不冤枉一個好人”。國家相關部門秉著實事求是的原則,劍指腐敗,挖出“醫蠹”,是專業的人干專業的事。這個時候,一些網民特別是自媒體賬號宣揚極端觀點,違背了這場整治行動的初衷,把輿論帶向道德審判境地。
背后緣故,或許可以從這幾方面理解:一是醫患關系本就脆弱,在“看病難、看病貴”的醫療環境中、在醫療專業門檻前,患者處于相對弱勢地位,一線醫護人員容易遭遷怒;二是市場化引入醫療體系以來,醫藥領域反腐持續了二十年,大量案例累積,民眾形成了較強的反腐期待;三是一些人在互聯網上發言缺少自律,所謂的“噴子”四處流竄,借著反腐浪潮掩護,對醫生群體發起無差別攻擊,以達到泄憤目的,甚至以此博流量,為自媒體賬號牟利服務。
不要忘了,醫生群體曾經以生命守護我們。疫情期間,他們的犧牲付出仍然歷歷在目,一些名字永遠“留在”了那場無聲的“戰疫”中。當世界歸于平靜,醫生默默從“最美逆行者”回歸平凡職業角色,并不意味著他們的功勞已經被抹去,可以成為隨意抹黑的對象。
醫生和患者某種程度上是“命運共同體”,“仇醫”的風氣一旦蔓延,不只寒了醫生的心,也將給好不容易修復的醫患關系,造成新的“創傷”。一種互不信任、互相不忿的醫療氛圍,會讓醫患雙方都很受傷。
這類現象也對醫藥領域反腐提出了更高要求,不能僅僅有運動式反腐,還要深化醫療體制改革,完善相關制度和監管機制,重新調整資源分配格局,激濁揚清,幫助醫療行業守牢“妙手仁心,懸壺濟世”的職業初心。(張萍)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