墻繪,讓更多人觸摸城市活力
(相關資料圖)
原標題:墻繪,讓更多人觸摸城市活力
孩子面帶笑容,雙手抱著錦鯉;江豚一躍而起,展現歡快身姿;水面綠植與建筑輪廓相映成趣,展示城市發展與優良生態相融共生……虹口區大連路唐山路路口,一幅高達15米的墻繪讓來往這里的人眼前一亮。這幅墻繪是專業墻繪師和北外灘社區居民在今年暑假期間,歷時半月共同完成的。
如今,走在上海的街頭,不經意間就會被一幅幅墻繪所吸引。一些作品雖然已經存在了很多年,卻依然是網紅打卡點,像山海關路上的“時空對話”立體墻繪,還原了“醬園”的百年風貌,昔日門庭若市的盛況仿佛重現眼前。與這些街頭巷尾的公共藝術作品來一場不經意的邂逅,讓許多人一天都能有好心情。有網友在社交網絡上留言感嘆:“上海這座城市就是藝術品。”
如果說“涂鴉”是比較隨性的繪畫,那么墻繪不僅是視覺上的“大餐”,更是人與人之間的共鳴,體現區域的歷史人文特點,展現的是城市精神面貌,這也讓墻繪超越了藝術的范疇,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不久前,金山區石化街道十一村主干道一側的墻面上,出現了一條長達180米的墻繪,讓“景在街中,街融景中”,給這個有著幾十年歷史的老小區增添了一道風景。讓更多的人參與、觸摸、分享、感受城市活力,這是墻繪不同于一般藝術的社會屬性。
用想象力和創造力“打開”城市,墻繪不僅需要創作者擁有繪畫等技藝,更需要內心裝滿對一座城市的關切與情懷。在今年的小紅書馬路生活節上,一位博主用毛氈做成小花,“修補”街頭建筑物的破損和缺角,創作出獨特的墻繪作品。更早些時候,方浜中路的“外灘貓街”,也吸引不少市民游客紛紛打卡拍照。
出彩的墻繪,能夠塑造城市形象,并轉化為城市軟實力。今年“六一”兒童節前夕,60余組親子家庭手持畫筆,在上海前灘休閑公園共同完成了一幅200余米長的圍墻彩繪。彩繪作品聚焦“兒童關懷”核心主題,為兒童友好城市增添美麗畫卷。
衡量墻繪是否成功,社會影響力是不容忽視的指標。社會影響力的大小,很大程度上來自于與人們的生活是否息息相關。目前,申城墻繪的數量雖然可觀,但豐富度還可以進一步增加,特別是一些作品往往會被“復制”到不同地點,缺乏與周邊社區的關聯,無法體現出藝術以外的社會價值。
城市中,并非所有的墻面都適合做彩繪,特別是在一些老舊小區,如何將墻繪與社區緊密聯系在一起,不僅要收集居民的想法,還要引導居民共同參與。北外灘街道海翔小區門口的墻繪展現了“北外灘的過去、現在、未來”,就是居委干部與年輕社區居民通過資料,梳理北外灘的歷史,實地走訪感受北外灘的發展,開展問卷調查,征詢居民對未來的展望之后創作的。墻繪在創作過程中,提升了社區居民的凝聚力,增強居民主人翁意識和參與自治的積極性,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新格局,也為城市帶來不一樣的景觀。
藝術來源于生活,也該回歸于生活。墻繪,刷新了墻面,更刷新生活的色彩。在城市中,不僅要有自然的色彩,也應該有各種人文的色彩,讓人們在城市中轉角就可以遇到小確幸,也讓城市多一點溫度。(方翔)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