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快訊 >

別讓泳池救生員淪為擺設


(資料圖片)

原標題:別讓泳池救生員淪為擺設

炎炎夏日,許多人選擇去泳池戲水消暑。然而娛樂也伴隨著風險,近日某地公共泳池發生險情時救生員卻在低頭玩手機,9分鐘后才實施救援,致使當事人溺亡。

此類悲劇并非初次上演,室內、室外泳池近年來已有多次溺水事件發生。其中救生力量不足、玩忽職守、施救不力等是重要原因。救生員本應是意外發生時的最后一道安全防線,必須做到責任兜底、萬無一失,卻因種種原因而失去實際作用。悲劇不忍直視,也打消許多人的游泳熱情。

關乎生命安全的重要崗位,工作時間卻在玩手機,救生員本人難辭其咎。同時也要看到事件背后的諸多疑點:救生員有無工作資質?泳池經營者為何不能明令禁止玩手機?一次疏忽背后牽扯出一連串的行業漏洞。

從行業標準來看,我國對于救生員的職業規定其實是在不斷完善的。2005年,全國性的救生協會成立。2007年11月,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正式將游泳救生員列入職業名錄,明確考核鑒定標準。然而從實際職能來看,協會僅是配合救生知識宣傳和培訓基地管理工作,對業界配備救生員的監督仍統一劃歸地方體育部門。考核、發證、年審與實際持證上崗脫節,致使這一職業常年處于各方監管的“交界地帶”。

部分地區明文規定,250平方米以下的泳池,至少要配備2—3名救生員,面積每增加250平方米就需要多增加1名。然而一些場館經營者或直接縮減救生員數量,或間接要求“一人多職”。本應時刻緊盯水面的救生員,被迫要同時負責衛生清潔、售票檢票、維持秩序乃至下水教學等瑣碎工作,自然埋下隱患。經營者存在僥幸心理,鉆空子、躲檢查,既折射出經營中的短視,本質上也是對生命的漠視。一旦出現問題,造成的損失不可估量。

問題顯而易見,現實中的阻力同樣值得重視。游泳運動存在季節性,暑期旺季人流量增大,對救生員的需求更為迫切,經營者常常招兼職甚至放低標準。到了淡季,即使是全職救生員也要考慮如何轉型,久而久之,救生員與教練員、管理人員的邊界模糊,時常懈怠了救生技巧的練習。

肅清行業亂象,要做到人才和制度兩手抓。有學者研究表明,救生員隊伍素質參差不齊,的確存在少數學歷高、資歷豐富并能勝任教學工作的高級救生員,但也有部分從業者能力不足、缺少責任心。客觀看來,行業工資水平的激勵作用略顯疲軟,變相導致假證、無證上崗頻現。需要通過完善相關監管制度,嚴格行業準入,落實行業規范倒逼經營者擔起責任。同時也要用好制度和薪資的“指揮棒”,激勵行業良性運轉,切實提升服務能力。(默達)

標簽:

相關閱讀